正文 百歲老人的“潛伏”人生(2 / 3)

“您找誰?我是本地人,也許知道。”

“王黎夫,一個大學生,時代青年。”

王黎夫聽了,不作回音,也不動聲色,隻說“我幫你找找看”。

過了兩天,“王黎夫”還是沒有下落。他倆聊天問起“府上”時,王百評隨口說了句“湖北黃崗”,有心的王黎夫眼睛一亮,“黃崗有個魏家塘,可地靈人傑呀。” 精於此道的王百評多日來並不閑遊,已經探知“廬山真麵目”,因此慷慨地說:“是的,出了魏恩民。在下也是魏家塘人。”

“啊!魏文伯是你……”

“是家叔,我從他口中知道王黎夫其人其事,但不知他在何處……”

“就在你眼前呀!”

後來王黎夫知道,這個王百評的真名實姓叫魏夢齡,確是魏文伯族侄,一位高學曆的黨的工作者,此番來新鄉,是受彭德懷副總司令派遣,在豫北建立情報站,接上黨內同誌關係,聯絡社會人士,開展統一戰線抗日救亡工作。魏文伯向他提供了“王黎夫”這個名字。當下魏夢齡向王黎夫指點,可以到李世璋的一戰區政訓處去,那裏需要人才,而且李先生也是“左傾”人士。王也向魏提供了新鄉社會種種人際關係。

李世璋很賞識王黎夫的活動能力,王也傾倒李的人格魅力,從此就投筆從戎,在李手下二科當主任科員,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活動。為了提高一戰區部隊抗日戰鬥力,李主動向友軍十八集團軍派得力幹部前來工作。彭德懷副總司令將化名關良的中共中央北方局軍委書記朱瑞將軍(畢業於蘇聯炮兵軍校)派駐一戰區,任長官部聯絡處少將處長,並兼豫北遊擊骨幹訓練班教官。王黎夫由王百評介紹參加這個訓練班,中共組織關係也轉了過去,正式成了朱將軍的學生。王百評也被聘為一戰區長官部高參。朱瑞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兵種的創建人,功勳卓著,可惜在1948年的遼沈戰役中不幸犧牲,是中共軍方在解放戰爭中最早獻身的一位高級將領。

“如若說我幹‘臥底’,引路人倒是魏夢齡,但那時的上線和具體任務尚不明確。此際國共合作,總目標是抗日救亡。”王黎夫說。

1938年2月新鄉淪陷後,王黎夫隨李世璋的政訓處撤退到鄭州。李世璋因為“左傾”(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江西省副省長、民革中央副主席),為蔣介石所不容,被去職,撤銷政訓處,並召重慶傳訊。蔣調他的嫡係黃埔一期生袁守謙任一戰區政治部中將主任。經曆了豫東戰役、黃河花園口大決堤(6月)事件後,王對蔣介石嫡係部隊大為失望,在李世璋的幫助下,終於離開一戰區長官部,投奔其他抗日部隊。

西北的石友三企圖依靠共產黨擴大他的一八一師,愛國人士、進步青年聞風而去,以致擴大建製成六十九軍,第十集團軍。1938年10月,王黎夫帶領19名青年學生到獻縣投奔石部,任六十九軍政治部秘書、科長。政治部長是共產黨員名記者、名報人張友漁。但這位“倒戈將軍”又一次反複,屈從蔣介石密令,讓中統分子臧元俊進行清洗,臧自任政治部長。黨地下組織密令共產黨員全部撤出石部。

王黎夫該何去何從?

重慶,周恩來指示加入國民黨

李世璋在重慶雖然被解除一切官職,但他沒有忘記王黎夫,把王介紹給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中國農工民主黨前身)的丘學訓。丘是廣東梅州人,在國民革命軍鄧演達的總政治部工作,又是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秘書。陳誠不忘鄧演達的引路之恩(北伐前陳是孫中山大元帥府鄧演達團長手下的連長),因此丘成了陳誠的幕僚,後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辦公廳調查室主任。1939年6月,王黎夫來到陪都重慶報到,做了陳誠為部長、周恩來為副部長的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辦公廳調查室二科科員。

這個調查室並非陳誠家底的那個“研究室”,神秘的張振國們“三頭六臂”。作為統治機器,民國時期,專政工具機構不約而同幾乎都冠於“調查”或者“特務”諸詞,什麼“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軍統)、“中央黨部調查統計局”(中統)、汪偽“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特務工作總指揮部”(76號),延安也有毛澤東、任弼時主持的“中共中央調查研究局”(1941年成立),而中共初期的“中央特務工作科”(特科)更是馳名上海灘。重慶蔣介石獨裁,特工機構架屋疊床,這家夾在軍統、中統、76號及日寇滿鐵調查課、梅機關等等多如牛毛特工機構中伸展的官方調查室,在全國各戰區都設有調查站,搜集國民黨直係、雜牌係軍隊運行,特別思想意識現狀的情報,而二科工作就是彙總情報,向陳誠乃至蔣介石遞呈。王黎夫雖然是一個小小的科員,但國軍內部一有風吹草動,他便第一時間獲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