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步塑造財務多樣性(3 / 3)

崗位輪換和借調是實現職業道路多樣化的一種方式,但並不是唯一的辦法。很多企業把目光延伸到外部,看一看管理者如何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中獲得更廣泛的經驗。一種越來越常見的方式就是企業誌願者項目。通過與非盈利組織建立策略合作夥伴關係,企業為管理者提供了一個契機,在自己完全不熟悉的文化氛圍中獲取知識和經驗。

加強職業發展道路的透明度

事實上,由於財務職能部門的角色不斷演變,其職業發展道路也在不斷變化:線性特征更少、更不確定;評論者愈發傾向於將其描述為職業“網格”、而非職業“階梯”。為解決財務人員對更廣泛經驗的需求,企業需要清楚地了解財務職能部門的職業機遇和個人如何把握自己的職業道路。對於一個好的財務職能部門而言,通過提高職業道路的透明程度,並結合適當的學習和發展幹預手段,支持員工輪崗,就能推動多樣化的職業機遇,保證關鍵崗位製定合理的繼任規劃。作為對這些流程的支持,員工和經理之間必須就職業發展問題進行深入對話,為員工提供啟導與教練,幫助他們實現發展。

隨著企業不斷涉足發展階段各不相同的市場,對這些市場的廣泛認知比任何時候都重要。財務管理者如果能兼具在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工作的直接經驗,將會受到極大的青睞。Datin Kahn說,“在新興市場的工作經曆有助於培養一些在較成熟市場難以獲取的能力。”這種對地域經驗多樣性的需求說明開展全球人才管理項目非常重要,即實現管理者中的“潛力股”在全球市場的移動。

盡管在不同地域之間輪崗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依然可能遭遇抗拒情緒。財會專業人士可能會認為,調任到很遠的市場就等同於被邊緣化。因此企業應當認真消除具有很大潛力的高管的擔憂,向他們保證花在新興經濟體上的時間對他們的職業生涯大有裨益,而且也是擔任某些職位的跳板。同樣的,經理人員可能也不願失去一名優秀的團隊成員,即便隻是短期,特別是當公司麵臨盡量削減人員成本的壓力時。

財務管理者接納開放的工作方式

財務管理者必須樂於傾聽不同觀點,允許他人挑戰自己。但同時他們也必須掌握領導技巧,知道自己應該采納什麼樣的行動方案。Marsh & McLennan首席多樣性官員Kathryn Komsa說“如果員工來自不同背景,掌握不同經驗,對問題和工具的解讀方式各不相同,達成解決辦法可能需要花費更長時間,但你一定能得到更好的結果。”

隨著財務職能的演變,由“以達成共識為導向”的管理風格轉變為敢於接納差異也變得越來越重要。過去財務基本上屬於技術性崗位。現在由於財會專業人士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了企業夥伴和戰略決策中去,他們的角色也更偏重合作性質。至於財務工作能否成功,從他們是否能夠與企業上下建立良好關係這一點上就很容易做出預判。

出於上述發展趨勢,企業要求財務管理者必須樂於接受同時來自內外的挑戰,內部是指財務職能部門以內,外部則是指企業的其他部門。這些要求深刻影響著對財務管理者的需求及其發展曲線。Kakabadse教授認為,這些需求也被越來越多的財務管理者所接納。“我們很驚訝地看到,現在克蘭菲爾德大學的很多人都在學習情緒敏感類課程,幫助他們應付高級財務經理的工作。”Marsh & McLennan CFO Vanessa Wittman也證實了這一點,“如果隻傾聽附和自己的聲音,就不配做一名CFO。能夠認識到隻有辯論才能得到更好的答案,才符合財會工作者要敢於挑戰企業的終極目標。”

通過財務轉型計劃推動多樣性平衡

在企業不斷拓展業務區域的同時,必須把握好對財務職能部門的管理。那種財務職能部門坐鎮本土市場、遙控全球財務工作的傳統模式不再適用。取而代之的是,很多企業正在將財務團隊整合到區域中心,或者外包一部分財會業務流程。對一些企業而言,這種模式意味著財務操作的去中心化,將其融入到區域架構中去。以通用電氣和沃爾瑪公司為例,他們都在香港建立了亞洲總部,並設立財務職能部門專門服務於該區域。在紐約的Korn-Ferry公司的Peter McLean說道,“之所以這樣做,在於你必須了解當地的情況。”

全球化令企業需要處理的財務信息量猛增。這項工作亟待簡化,否則加工和分析這些根本無法處理的數據的責任就要落到企業各個環節的決策者肩上。從理論上說,采取共享服務的方式可以解放財會專業人士將更多時間用來從事增值工作,比如企業合夥人工作等等。但是在推進這種方式的同時要注意平衡,保證不丟掉適當的本地經驗,特別是在企業把共享服務適用範圍延伸到商業化流程以外、進入企業決策領域的情況下。如果企業的財務職能部門員工分布在很多不同國家,那麼多樣性就是必然存在的。因為團隊成員來自廣泛的文化、背景,做事方法不盡相同。他們的技能和能力也會很不一樣,因為國內團隊掌握著關於本國監管規定和要求的非常具體的知識。因此在執行共享服務模式、提高流程效率的同時,企業要刻意地在本地層麵保留必要的多樣性,從而保證成功。

德勤的Stevan Rolls認為,標準化和多樣性並非一定水火不容。他提出,一定要區分清楚哪些工作需要實現標準化,哪些工作可以受益於多樣性。

(本文摘編自ACCA報告,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