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頻交易引發金融波動?
資本
作者:埃德加·佩雷斯
自從發生在2010年5月6日影響著美國企業和期貨市場的“閃電崩盤”事件發生之後,高頻交易——利用大量工具在極短時間內獲得極其微小的價格差異的交易應用就一直被高度關注著。一些監管人員認為“閃電崩盤”是由於在期貨市場的人為原因造成。為了對現有的股權套期保值,一個試圖平倉交易的交易者發明的7.5萬份“微電子”S&P500賣出交易合同。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Globex電子交易平台交易的“微電子”S&P500是目前全球最流行的股價指數的期貨合同。目前每日隱含在“微電子”的平均交易量超過1400億美元,遠遠超過了500個混組合股的美元成交量。
交易人員選擇使用一個算法來執行他的出售交易。執行算法可以使得設置交易專注於價格、時間和成交量三種因素的結合。在這種情形下,交易員選擇隻關注成交量而忽略了時間和價格因素。因為時間和價格並不作為考慮的因素,該算法能夠在20分鍾以內以閃電般神速去移動整個位置。這種“微電子”合同的快速交易引起“微電子”和股票一個極其低的不正常價格,因此對“微電子”市場和散股民造成嚴重的資金流動性問題。由驚人的股票拋售產生的連鎖效應導致在幾分鍾之內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下跌近1000點,就是後來被稱為“閃電崩盤”。
由於越來越多的高頻交易在金融市場出現,我們是否考慮需要增加其波動性? 在經濟的不確定性和全球債務危機中引發了股票指數的大起大落之時,一些監管機構、機構投資者和首席財務官認為高頻交易才是罪魁禍首。
瑞士信貸的Ana Avramovic在2012年3月出版了一本非常有見地的報告,其中就討論了高頻交易對市場波動性的影響。Avramovic得出的結論是盡管市場參與者相信市場相比起之前其波動性更大,但有證據表明應該是相反的。此外2000年和2002年這兩年比2011年更加不穩定,盡管電子交易在當時的市場不是很普遍。很明顯,這表明目前市場的波動性不一定是由於高頻交易導致的,並且指出盡管在很少或甚至沒有高頻交易的參與,之前的市場都經曆過更嚴重的波動程度。
為了研究日內波動的幅度, Avramovic通過使每個期間的高低點在30日內正常運行來調整市場的整體水平的波動性。通過這種做法,作者發現從2005年到現在日內成交量一直穩步下降。此外Avramovic提出一個有趣的看法,是關於高頻交易在股市波動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指出,高頻交易頭寸賣出和買入幾乎是在立刻獲得它們同時發生的。鑒於這種極其神速連續的買賣,很難說日內價格波動是由於高頻交易的操作,因為交易的發生是由於其薄利差,因為這種穩定的交易使得買方快速地找到那些為傳統股民提供資金流動性的心儀賣家。因此盡管由於不變的交易量產生的持有時間問題,投資者仍然能夠輕易地進出資本市場。這個不變的交易量實際上幫助股票市場避免了遭受價格的大幅波動。
由於高頻交易公司的策略是將進入和退出的交易在幾秒鍾內通過這種策略獲得利潤,這將會使得利潤保持穩定無論股票價格被買或是被賣。從本質上說,由於高頻交易公司的迅速以所有價格水平進行買賣,這使得由高頻交易公司產生的穩定交易量將導致大量的股票市場價格波動變得似乎不太可能。
為何對高頻交易引起波動的議論會如此膾炙人口?它沒有其他目的,隻試圖將責任從對金融危機或下降的股票交易量的責怪轉移到相對來說處於發展階段的高頻交易。這就是為什麼監管機構應該出手,努力為所有市場參與者創建相互信托的金融氛圍。如果一個非高頻市場參與者相信他不能進入公平交易,那麼他就不會投資該市場。為了建立信任氛圍和有效地衡量其電子交易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監管機構必須具備分析實時交易活動的能力。
這種分析能夠為監管者提供實時交易的信息和數據。無論交易信息被發布和交易發生得有多快,實時信息都會讓監管者看到正在交易市場發生的一切。這將需要確保投資在人力資本和信息技術之上。為了更好地監督高頻交易市場,為其提供良好的交易平台對於監管機構來說極其重要。一旦監管機構真正掌握分析交易活動的能力,這將使得他們客觀地評價任何高頻交易的出現為全球市場帶來的正麵或負麵影響。
(作者為高頻交易領域專家,著有《交易快手》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