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機場所麵臨的人力資源問題及對策
博論社區
作者:劉亞錦
摘要:隨著航空業的逐年發展,旅客吞吐量的不斷增加,對於服務品質和軟實力的要求也不斷提升,機場人力資源的作用就顯得日趨重要。本文從機場人力資源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入手,提出了管理中麵臨的問題及主要對策。
關鍵詞:首都機場 人力資源 問題 對策
隨著航空業的不斷發展,機場管理的挑戰與所麵臨的壓力不斷增大,對於北京首都機場這樣的大型國際樞紐,人力資源管理更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同時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強調對員工外在的要求而忽略對知識含量及心理成熟度的要求;八零後九零後員工管理方法上的異同與變通;機場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發展戰略脫節;企業文化建設和員工綜合工作能力的差距日益顯現等。本文主要在分析機場行業人力資源的主要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對機場人力資源管理特點的探討,提出機場人力資源管理麵臨的問題和主要對策。
一、機場人力資源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2013年12月14日,首都機場年度旅客吞吐量正式突破8000萬人次,穩居世界第二,這標誌著首都機場在邁向國際大型樞紐機場道路上又前進了一大步。作為中國民航業的領跑者和世界民航發展的典型範例,首都機場始終保持著快速增長的勢頭,實現了年旅客吞吐量多次跨越,2007年突破5000萬人次,2009年突破6000萬大關,躋身世界機場前三位,2010年、2011年連續兩年突破7000萬人次,更是從2012年開始,首都機場年旅客吞吐量正式邁入了8000萬人次的新台階,首都機場的發展速度令世界驚歎。
1.機場人力資源的現狀
我國的航空運輸業在計劃經濟時代一直是由空軍代管,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航空運輸市場經曆了20世紀80年代的高增長、90年代前期的飛速發展和90年代後期穩步增長的發展曆程。作為航空運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用機場建設也得到了持續快速的發展。我國民用機場旅客吞吐量在1990年為3042萬人。1997年就達到1.11億人次,2010年全國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了2億人次。1990年,我國民航機場飛機運行僅為36萬架次。1997年達到140萬架次,近幾年機場旅客吞吐量和飛機運行總架次都呈現出較大幅度增長。
近20多年來,我國新建、改建和擴建了一大批機場,北京首都、上海虹橋和廣州白雲三個國際機場集中了我國民航約40%的旅客量和50%的貨物量,是我國民用航空運輸的樞紐,也是民用機場建設的重點。2008年3月26日,全球最大的單體航站樓,同時也是北京奧運會最為重要的配套工程——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開始全麵通航。機場變大了,旅客流量增多了,相應的,機場企業的員工隊伍也在不斷擴大,人員結構在不斷更新。然而,隨著我國民航體製改革的深入,機場逐步轉變為市場經濟中自負盈虧的企業,由於機場的建設投資大、回報率低,投資回收周期長,機場企業必然要將壓縮成本、提高利潤的關鍵點放在人工成本上。於是,近幾年來,機場人力資源進入渠道明顯收縮,加上退休、辭職等原因造成的員工退出,機場員工隊伍增長顯著放慢,有的機場甚至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
2.機場人力資源存在的問題
長期計劃經濟體製高福利和安定性造成了職工對企業的依賴性強,這種依賴性阻礙了大多數員工對自己今後職業生涯的設計。實際上,綜合素質高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短缺,現有人員不退出,新的人力資源無法進入。因此,機場不能形成人力資源的良性循環,人員結構和素質隻能停留在初始狀態,這種情況已經嚴重製約了機場企業的健康發展。
(1)人力資源整體素質不高。機場行業人力資源整體素質不高,尤其是創新能力不強。對於機場行業而言,其人力資源管理的決策性職能還是比較弱的。很多機場雖然已經成立人力資源部,但是其更多的還是在行使職能部門的職責,在根據上層領導的指示完成大量的事務性工作。隨著員工離職率的增加,更多的時間用在了入職、離職的統計工作上,招聘的員工能力閱曆有限,時間、精力和專業技術水平的限製,使得人力資源部門無法從事更深層次、更專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研究,自然也就無法為機場的經營發展提供更多的決策支持。從縱向上看,隨著人力資源開發力度的加大,機場行業人才的總體素質比過去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從橫向上比較,從機場行業的發展對人才的客觀要求上看,仍然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特別是機場行業長期的封閉式運作模式,行業內部甚至機場內部的“近親繁殖”,束縛了人才的創新意識,影響了機場行業人力資源整體、綜合素質的提高。
(2)人才結構相對比較單一。機場的行業特點使得其人力資源總量比較豐富,但是人才結構不夠合理,顯現出比較單一的特征。在專業配置上,機場行業相關的專業技術人才所占的比例比較大,但是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等經營管理專業的人才則相對不足。在素質層次上,機場行業中一般性的人才居多,高、精、尖、複合型人才比較稀缺,尤其是缺乏能夠進行國際市場運作的高級管理人才,從而削弱了中國機場行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