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兩淮之戰的前前後後(1 / 3)

兩淮之戰的前前後後

崢嶸歲月

作者:王衛華

人民軍隊善打勝仗,但也不可能百戰百勝;革命領導幹部乃至最英明的領袖,有時也會犯錯誤。革命事業的成功,不在於領導不犯錯誤,而在於領導與千千萬萬忠於事業的幹部戰士,能赤誠相待,永不言敗,奪取最後的勝利。解放戰爭初期1946年9月兩淮之戰的失利,正是忠於事業的共產黨人在困難的境地中體現出這一崇高品質的典型戰例。

兩淮戰役前華中我軍的態勢

解放戰爭第一階段,是以1946年6月國民黨軍集中20萬兵力大舉進攻新四軍五師所在中原地區的湖北宣化店開始,約6萬新四軍指戰員中原突圍成功。國民黨軍同時進攻的還有晉冀魯豫、晉察冀、華中、東北等解放區。兩淮保衛戰,就發生在這個階段的1946年9月。

1945年10月29日,共產黨在淮陰成立了蘇皖邊區政府,轄蘇中、蘇北、淮南、淮北四塊抗日民主根據地,轄區跨江蘇、安徽、河南三省73個縣市,麵積10.5萬平方公裏,人口2500餘萬。毛澤東曾打算國共成立聯合政府後,把中共首都設在這裏。

兩淮,指的是抗日戰爭勝利時華中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首府淮陰(清江市)和距淮陰僅17公裏的淮安。淮安縣古名山陽縣,是古淮安府所在。

這時的兩淮,雖為華中解放區首府,但兵力實在不足。

1945年9月23日,華中地區兵強馬壯的新四軍三師3.5萬人,在黃克誠率領下開赴東北。

1945年9月,華中地區的新四軍主力淮南、淮北根據地的第二師和第四師,分別由羅炳輝和韋國清率領入魯,編為山東野戰軍第二縱隊。同時皖江新四軍第七師也開赴山東,編入山野;原新四軍蘇浙軍區的兩個縱隊和蘇中軍區教導旅也由葉飛率領開赴山東,編為山野第一縱隊。羅榮桓則率領原山東領導機構和主力開赴東北。

1945年8月26日,中共中央任命陳毅為新四軍軍長、中共中央華東局副書記,10月20日,中共中央任命陳毅兼山東軍區司令員。新四軍軍部也遷往臨沂,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

同時,華中地區成立中央中央華中分局和華中軍區,鄧子恢任華中分局書記兼華中軍區政治委員,張鼎丞為華中軍區司令員,粟裕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兼華中野戰軍司令員。

華中野戰軍下轄第六(後為六師)、第七、第八(後為一師)、第九、第十共5個縱隊,每個縱隊5個團,共4萬人左右。這是華中我軍僅有的主力。1946年7至8月,蘇中部隊在粟裕、譚震林指揮下,取得蘇中七戰七捷,殲滅國民黨軍李默庵部6個整旅5.3萬餘人後,8月30日,又開始包圍海安(離淮陰約250公裏)。

1946年7月,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陳毅帶入淮北的兵力為山野第二縱隊、第七、第八師約5萬人馬,執行中央軍委“截斷津浦南段、隴海徐西段,造成山東、太行主力在淮北會師並準備渡淮作戰”的計劃。毛澤東的想法是,以外線出擊,對抗蔣介石的全麵進攻,把戰火引往蔣管區,減輕解放區的壓力。

薛嶽率國民黨軍聲北擊南攻兩淮

華中這麼少的兵力,卻遇到了一個強勁的對手——國民黨軍陸軍上將、徐州綏靖區主任薛嶽。

薛嶽綽號“老虎仔”,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人,保定軍校出身,當過孫中山警衛團營長,北伐時任第一軍第一師師長。他參加了對紅軍的第五次圍剿,在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時,他任前敵總指揮,不但拚命圍堵紅軍,而且趁機為蔣介石在西南各省擴充了中央軍的勢力。由此受蔣介石器重,升為中將。抗日戰爭中,薛嶽率第十九路軍駐安亭,在戰線左翼苦戰不退。後任第九戰區第一兵團總司令,在萬家嶺殲日寇三個聯隊計萬餘人;後升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連續組織了四次長沙保衛戰,前三役成功,殲日軍9萬以上。但第四次失利,長沙失守。之後,衡陽再失守。日本投降後,薛嶽任南潯線受降司令官,9月14日,在南昌舉行受降儀式。

1946年5月,薛嶽到徐州上任。這時,他眼睛盯上了中共華中根據地首府淮陰(清江市)及淮安縣。

他第一步是調集兵力造成優勢。他調國民黨王牌軍張靈甫整編七十四師由南京浦口到徐州東北大廟集,將桂係第七軍第一七一師開到與淮陰近鄰的皖北泗縣,整編第二十六師第四十一旅由淮南調至淮陰近鄰的雙溝、古城集一帶。加上原有的整編第二十八師、整編第五十七師、整編第五十九師、整編第七十七師、整編第五十一師和第一快速縱隊,國民黨軍在兩淮戰役開始前,集結了7個整編師和1個旅加一個快速縱隊的兵力。

陳毅為執行毛澤東於1946年6月22日設想的外線出擊的作戰計劃,率山東野戰軍指揮部及山野第二縱隊、第八師、第七師和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共20餘個主力團,來到淮北地區。首戰朝陽集,殲滅國民黨軍5000餘人。接著轉攻泗縣,當時泗縣守軍為國民黨軍桂係第七軍第一七二師。陳毅放出了“小老虎”第八師,但時逢暴雨,利守不利攻,山野未能攻下泗縣。

山野撤兵至泗陽縣東休整(原屬江蘇淮陰市,現屬江蘇宿遷市)。

山野的兵力加上華野的兵力約10萬人。

麵對華中地區共產黨軍也算不弱的兵力,要攻下中共華中首府淮陰,薛嶽是狠動了一番腦筋的。

他第二步是製訂了聲北擊南的策略。

他兵分兩路,右翼兵團為主攻淮陰的兵團,由第七軍、整編第六十九師及張靈甫王牌軍整編第七十四師組成。第七軍由泗縣進攻,限於9月1日攻占宿遷(現江蘇省宿遷市,原屬淮陰市,在淮陰西北方100公裏);整編第六十九師由雙溝跟進至宿遷一帶。張靈甫整編第七十四師則悄悄跟進到皂河鎮(現屬宿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