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兵團擔任牽製、阻援,限其整編第二十八師加整編第五十七師一個旅於8月22日攻占碾莊圩(現屬江蘇省邳州市);整編第五十九師及整編第七十七師進攻台兒莊地區(現屬山東省棗莊市);整編第五十一師掩護左翼兵團左側及後背安全,第一快速縱隊留徐州作為戰役總預備隊。
國民黨軍的計劃是:先攻占宿遷、睢寧、洋河鎮等地,這就同時打開了通往淮陰(向南)和沭陽(向東)兩地門戶。薛嶽說,這時,要著重擺出一副進攻沭陽的架勢。沭陽是中共蘇中解放區與山東解放區聯係的必經之地(沭陽現為宿遷市一個縣,位於宿遷東55公裏,距山東臨沂140公裏),共軍不能不爭。待共軍將主力部署於沭陽一帶,淮陰防禦空虛,國民黨軍以右翼兵團主力出洋河鎮(今屬宿遷市,離宿遷30公裏,離淮陰85公裏),攻擊淮陰,一舉攻克之。左翼兵團則負責保障攻淮部隊側翼安全。
第三步,挖心戰術。薛嶽將奔襲淮陰城的任務交給了張靈甫。一是因為整編第七十四師機械化程度高,奔襲和攻擊能力強;二是因為張靈甫少年氣盛,堪當此重任;三是張靈甫是蔣介石嫡係中的嫡係,把這個桃子給張靈甫摘,也是給蔣介石一個很大的麵子。薛嶽是慣於軍事、政治兩手一起抓的。
由此,8月21日起,國民黨軍右翼兵團開始齊頭並進,華野第九縱隊則節節抵抗,為大兵團尋找戰機而苦苦堅守。但陳毅未尋找到戰機,隻得率主力退出睢寧(屬徐州)、宿遷地區。9月1日,國民黨軍占領宿遷並攻擊洋河鎮。國民黨軍左翼兵團也同時攻擊台兒莊等地,將我軍山東戰場與華中戰場分割開來。
9月,薛嶽調張靈甫整編第七十四師由宿遷至洋河鎮(今屬宿遷市泗陽縣),藏於第七軍之中。第七軍與整編第六十九師則大張旗鼓,在泗河架橋,擺出進攻沭陽的架勢。此舉讓陳毅做出了僅留華野第九縱隊守泗陽縣及眾興鎮(泗陽縣城,離淮陰約40公裏),主力在泗陽、沭陽、宿遷三縣中間地帶隱蔽,準備抗擊國民黨軍對沭陽的進攻。這樣我軍主力華野第九縱隊擺在泗陽,山野第七師到了大興集(位於宿遷東20公裏,離沭陽35公裏,在沭陽西麵),第二縱隊到了新集(現沭陽一個鎮,位於沭陽西北),第八師到了漁溝(在淮安市淮陰區西北16公裏處,在沭陽南麵約80公裏)。這樣,陳毅擺出沭陽保衛戰的戰陣。這個方案,中共最高領導毛澤東是同意的。
兩淮之戰我軍失利
9月6日,薛嶽下達攻擊淮陰令:第七軍於9月11日起攻擊泗陽縣及眾興鎮,占據後再佯攻來安鎮(現屬泗陽縣)和漁溝鎮(現屬淮安市淮陰區)。以此掩護整編第七十四師的側後安全。
同日,整編第七十四師先隨第七軍推進,開進到淮陰附近的胡大莊、大興莊後,超越第七軍進攻淮陰城與淮安城。要求於9月16日攻占淮陰城,17日攻占淮安城。整編第二十八師調到洋河鎮作戰役預備隊,各工兵團負責架橋布線。
此時,華野司令員粟裕、政委譚震林等判斷薛嶽的目標是淮陰,並立即電告中共中央與陳毅,請求山野南下,保衛淮陰與門戶泗陽。但陳毅堅持自己的判斷與布陣,毛澤東也同意陳毅的意見。
9月10日,薛嶽急令第七軍提前一天進攻。第七軍當日即攻占了泗陽縣的倉集鎮。華野第九縱隊司令員張震急報陳毅。這時大家才明白薛嶽不是東進沭陽,而是要南攻淮陰了。
然而陳毅麵臨兩難:不增援泗陽,華野第九縱隊肯定頂不住國民黨第七軍的攻擊。泗陽縣城一丟,淮陰就危險了。但增援泗陽保淮陰,萬一宿遷的國民黨軍再向沭陽進攻,山野則會腹背受敵,局麵也不可收拾。
陳毅想出一計,下達命令,讓山野主力移兵六塘河北,繞道國民黨軍背後,進攻雙溝、睢寧一線,以期在國民黨軍到達淮陰城前,威脅其側後,來個“圍魏救趙”。不料華野第九縱隊第一防線在11日就被國民黨軍第七軍突破,陳毅隻好讓已在六塘河北的主力再回兵向南增援眾興集、漁溝防線。中共中央軍委也在當日急令粟裕派兵增援淮陰城。到了12日下午,華野第九縱隊二線陣地失守,泗陽縣城被國民黨第七軍占領。
這時中共方麵仍被薛嶽迷惑:戰鬥中隻發現國民黨第七軍的番號,沒有發現整編第七十四師的影子,以為當麵隻有第七軍一個部隊。中共中央軍委便提出了圍殲國民黨第七軍的設想。
雙方戰到9月13日,國民黨第七軍越過泗陽縣占領來安鎮後,國民黨整編第七十四師開始出現。該師直接越過泗陽第七軍前沿,向南攻入淮陰的李口、五裏一線。這時陳毅徹底明白了薛嶽的意圖——這是要打淮陰及淮安呀。
陳毅下達命令:由華野政委譚震林統一指揮華中現有各部保衛兩淮。同時,山東野戰軍則準備消滅進犯來安鎮的國民黨第七軍。
譚震林急令華野第九縱隊在淮陰城西南13公裏張福河構築陣地,軍特務團防守淮陰城西北的王營、西壩,淮南軍區第六旅第十八團防守正西方楊莊至南新集(現宿遷市泗陽縣新袁鄉)一線。三支部隊迅速組成了保衛淮陰城西南到西北的屏障。同時,譚震林急調淮南軍區第五旅、中原突圍而來的皮定鈞第十三旅及淮寶各地方部隊馳援兩淮。
不料14日黃昏,整編第七十四師突破第十八團防線,第九縱隊副司令員饒子健率第七十五團反擊未果,隻能退守碼頭與楊莊一線(現均屬淮陰區,離淮陰城12公裏),與剛剛增援來的第十三旅在大運河東岸構成防線。但在整編第七十四師強大炮火下難以堅守,被敵搶占了灘頭。譚震林動用中原突圍來的第十三旅反擊,皮定鈞令三個團各拿出兩個營,攻擊9次,犧牲600餘人,卻沒能把敵人趕下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