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鐵軍》發展中老社長朱耀華功不可沒(1 / 2)

在《鐵軍》發展中老社長朱耀華功不可沒

綿綿思念

作者:李讚庭

2014年7月6日是星期天,我正在家中準備吃中飯,突然電話鈴聲響起。電話是鐵軍雜誌社原編輯部主任施安銀同誌打來的,說朱耀華老社長今天淩晨2時“走了”,他現在就在朱社長家。我聽後大吃一驚,前幾天我們剛通過電話,怎麼說走就走了呢?放下電話,朱耀華在鐵軍雜誌社的點點滴滴浮現在眼前。

成立工作站 解決發行難

2002年下半年,從江蘇省工商局巡視員崗位上退休不久的朱耀華,經人推薦來到鐵軍雜誌社任副社長,2003年下半年任社長,2006年起任中國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兼鐵軍雜誌社社長,直到2011年9月離開,在鐵軍雜誌社整整工作了9個年頭,為《鐵軍》雜誌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

《鐵軍》雜誌是中國新四軍研究會主管主辦的以宣傳新四軍曆史、弘揚鐵軍精神為主旨的刊物,2000年底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特批獲得公開出版刊號,2001年3月出版第一期(雙月刊),對社會公開發行。創刊之初,發行是個大問題。而發行上不去,雜誌就無法生存,更談不上發展了。頭兩年,雜誌在部隊係統的發行全靠時任副會長的南京軍區原副參謀長丁炳生,在江蘇省範圍的發行全靠時任副會長的江蘇省原常務副省長高德正。說實在的,這種發行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攤派性質,很難長期維持。朱耀華深感肩上擔子的分量。上任後不久,他就帶領雜誌社部門以上領導,到上海新四軍研究會辦的大江南北雜誌社參觀,學習他們發行工作的先進經驗。

作為宣傳新四軍曆史的社科類刊物,要想在全國眾多的期刊中占得一席之地,沒有自己的讀者群、沒有自己的發行網絡是不行的。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朱耀華把發行工作站的建設擺到了頭等重要的位子上。2004年,他首先在江蘇省13個大市建立了工作站;2005年,在各省、市新四軍研究會建立了工作站;2007年,在江蘇省老促會係統建立了省、市兩級工作站;之後,工作站進一步向市、縣(區)拓展。在這期間,朱耀華深入各地,物色人才,整合資源。通過不斷探索,總結了在省研究會統一領導下,各市(市、縣、區)分別建立獨立工作站的“浙江省模式”;以大市工作站為組織基礎,在所屬各縣(市、區)分別選一位同誌擔任市站副站長,負責本縣(市、區)發行工作的“蘇州市模式”。由於朱耀華社長的辛苦付出,到2009年,鐵軍雜誌社共建立各級工作站68個。實踐證明,加強發行網絡建設,是《鐵軍》走向市場、實現穩定增長的組織保證。以2010年為例,在當年度《鐵軍》雜誌發行總數4萬餘份中,通過工作站渠道發行的達到3.5萬餘份,占發行總量的87.5%。在朱耀華打下的良好基礎上,近幾年,新的社領導深挖潛力,開辟新的渠道,鐵軍雜誌工作站達到100多個,無論數量或是質量都有了明顯提高。工作站真正成了發行的主渠道。

攬經營人才 重開源節流

朱耀華在任江蘇省工商局副局長之前,長期在財政係統工作,在財務管理上有著豐富的經驗,這也是初創不久的鐵軍雜誌社所急需的。《鐵軍》雜誌2001年注冊時,上級主管單位給了30萬元的注冊資金,之後便再沒有資金注入,一切所需經費全靠雜誌社自己解決。開始二三年,全社人員不論職務高低,每人每月僅發300元的補助,以後雖然增加到每人每月500元左右,但隨著2006年雜誌由雙月刊改為月刊,工作量明顯增加,電腦辦公成為主要的工作手段,而當時雜誌社多數人不會使用電腦,引進年輕人成為當務之急。然而,如此低的待遇根本無法引進人才。隻有快速提高創收能力,才能招攬人才,留住人才,雜誌社也才能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