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雜誌社的創收能力擺在了朱耀華社長的麵前。他和班子成員研究認為,雜誌的經營是現代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營期刊是新的辦刊理念。經營期刊的內涵是多方麵的,有內容經營、廣告經營、品牌經營等等,就廣告經營而言,由於《鐵軍》雜誌是宣傳新四軍的專業期刊,讀者對象決定了《鐵軍》不是強勢媒體,廣告量不可能很大。而新四軍在全國尤其在華東地區的巨大影響力,則是雜誌很有潛力的政治資源和文化資源,為雜誌發展理事單位提供了可能性。
經營期刊不能光紙上談兵,還要有懂經營的人才。利用自身優勢,朱耀華從省工商局聘請了剛退休不久的廣告監管處處長周順義到雜誌社任廣告部經理。在時任會長周克玉的支持下,2006年鐵軍雜誌成立了理事會。2001年雜誌社經營收入不足萬元,2005年增加到22.5萬元,2006年成立理事會,當年廣告和理事會兩項收入就達到68萬元,2010年增加到203.6萬元。雖然說不上財大,但氣確實粗了。雜誌社的人均收入,一時竟超過了南京市規定的企業工資最低標準。有了梧桐樹,何愁金鳳凰!雜誌社從南京大學新聞係、南京師範大學新聞係陸續引進了一些應屆畢業生,充實到采編隊伍中來,經過幾年鍛煉,如今都成了雜誌社的骨幹,個別人甚至成了社領導成員。
在抓開源的同時,朱耀華對節流抓得更緊。一張紙、一支筆、一個電話,他都要婆婆媽媽一通。雜誌社添置任何稍大件物品,他都要堅持貨比三家,好中選優,優中選廉。雜誌社人員出差,從交通費到住宿費,他都要逐個審核每張發票,凡不符合規定的,多一分錢都不準報銷。不少人背後都說他“老摳”。他曾經和我個別交談中說:“老李,我也知道這樣做得罪人,但我們就這點家底,就像手裏攥沙子,稍不小心就漏掉了。”然而,正是這種窮時奔富走,富了不忘窮的精神,才使得雜誌社的日子逐漸好起來。2011年朱耀華離開鐵軍雜誌社時,單位對外沒有一分錢債務,銀行裏卻留下一筆可觀的積蓄。
今年4月底的一天,我在家裏接到朱耀華的電話:“老李,我在郵箱裏給你發了篇稿子,不知收到沒有?”我問他稿件的題目,他說題目叫《韓培信源遠流長的新四軍情結》。我說:“這篇稿子倒是看過,但那不是你的名字啊?”他說:“朱任重是我的筆名。”第二天上班我將此事向董事長王清葆作了彙報,說老社長難得寫篇文章,而且質量不錯。董事長說既然這樣那就盡快采用。於是,我在今年第6期《鐵軍》編發了這篇文章。大概6月5日左右,我打電話給老社長,說他寫的文章已在《鐵軍》第6期刊登,問第6期雜誌他收到沒有(朱耀華離開雜誌社後,擔任中國新四軍研究會高級顧問,他的雜誌由研究會負責郵寄)。他回答還沒有收到。於是我讓發行部的王琴給他寄去5本。幾天後他打電話告訴我收到了,並表示感謝。沒想到這竟是我們最後一次通話。
朱耀華老社長,《鐵軍》有今天的發展,您功不可沒,鐵軍人會記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