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反董聯盟(1 / 2)

袁紹被董卓任命為渤海太守之後,冀州牧韓馥一直防範著他呢(渤海郡屬冀州所轄),袁紹想聯合天下豪傑共同反董,但被韓馥牽製,未能起兵(韓馥的冀州牧是董卓給的,但這家夥是牆頭草,後來他看袁紹勢大,就倒向了袁紹)。

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眾各數萬,推袁紹為盟主。袁紹自封為車騎將軍!當時曹*為奮武將軍(不知道誰封的,沒說),也參加了反董聯盟!

這裏要說明的是袁紹何以以一太守的職位坐上盟主的寶座,你看其他的什麼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官都比他大!我們大都認為,那是因為袁紹他們家四世三公啊,袁家門生故吏!這當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袁術也是袁家的人啊,為什麼當時是後將軍(位在上卿之下,金印紫綬)的他就沒當上盟主呢(不過這後將軍很有可能也是自封的)?這就不得不從袁紹其人說起。

《三國誌》說:“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袁紹這個人至少有兩個優點:第一、長得帥(姿貌威容)!這一條在古代那是很吃得開的,中國古代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甚至可以這麼說:“相貌決定命運!”(就是在現代,你長得帥也吃得開嘛!做做偶像明星,當當模特兒)

第二、屈己下人,尊重有見識有能力的人(折節下士)!這就是說他的人品,我們撇開他以後的種種錯誤和失敗,客觀的來評價他,可以看出他還是很不錯的!單從他對董卓的態度與對劉虞的態度(下麵會說到)來看,至少他比袁術要好的多(袁術是反對袁紹推舉劉虞做皇帝的,因為他自己想做皇帝)!

所以有此兩點,才能有“士多附之”的結果!

還有要說明的是公孫瓚是沒參加反董聯盟的,《三國演義》上說他參加了那是不正確的,所以《三國演義》說劉、關、張跟隨公孫瓚參加反董聯盟也是虛構的!那麼“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就更是沒有的事了!至於劉備有沒有參加反董聯盟,《三國誌》上是沒記載的,裴注引《英雄記》提到過一句“備亦起軍從討董卓”。我們前麵提過,劉備怒鞭(不能肯定是不是鞭)督郵之後,是棄官而去的,後來他做了高唐尉,後又做了高唐令(怎麼做的史書沒講),所以反董聯盟他即使參加了,也最多是個縣令!

至於幽州牧劉虞(我們以前提到過),他雖然沒參加反董聯盟,但他是親袁的,後來袁紹與韓馥多次擁立他為皇帝,他都堅決不受!韓馥等人又請求劉虞主持尚書事務,代表皇帝封爵任官,劉虞仍不接受,打算逃入匈奴將自己隔絕起來,袁紹等人這才作罷。董卓對劉虞采取的也是拉攏的策略,他任命劉虞為太傅,但因為道路阻斷,使者和詔書無法到達。劉虞這個人是非常賢明的以前,由於幽州境外是邊遠地區(幽州主要就是現在東北和河北部分地區,你看看它周圍那都是些什麼人啊?有東胡係各少數民族,什麼烏桓啊,鮮卑啊,還有匈奴係各少數民族,此外還有高句麗等等!)所需費用很多,每年都從青、冀二州所交的賦稅中撥出兩億多錢,來補助幽州。這時,各地的聯係都因戰亂而斷絕,補助也運不到。劉虞身披破舊衣裳,腳穿草鞋,進餐時隻吃一個有肉的菜,為政寬厚,勸導督促百姓從事農業、桑蠶業,開放上穀郡的胡市,與胡人交易取利,發展漁陽郡的鹽、鐵生產,使百姓歡悅,糧食豐收,每石穀價隻有三十錢。青州、徐州的士人和百姓為了避難來投奔劉虞的達到一百餘萬人。劉虞將他們全部收留,加以安扶,為他們安家立業,使這些人都忘記自己是流亡在外。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劉虞當了皇帝,可能漢朝的曆史能再延續長一些!

這裏我要說下,我剛才提到的高句麗與高麗是不同的。高句麗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民族政權,高句麗是中國的政權還是朝鮮的政權現在是有爭議的,因為他有很大一部分領土在中國東北,前400年的政治中心在現在的吉林!而且後來高句麗與曹魏之間還發生了戰爭!公元244年,曹魏摧毀了高句麗的丸都城,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最後,高句麗是在公元668年,被唐王朝滅掉的!而隋朝的滅亡,在很大程度上也與東征高句麗失敗有很大的關係!而高麗是高句麗滅亡後250年三韓人王建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的國家史稱王氏高麗,王氏高麗名字起源於高句麗,但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而不是一體相續的朝代,因為王氏高麗與高句麗領土95%以上不重合,語言不同,曆史年代跨度過大(超過250年的差距),所以,高句麗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地方政權(現在中國專家的看法)!我們以前把高句麗與高麗混為一談,隻要的因為受《宋史》的錯誤記載所影響!所以從這我們可以看到,修史正確性是要擺在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