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反董聯盟裏的其他人我們也來說說。冀州牧韓馥,剛才說過了牆頭草,他負責駐守鄴城,供應軍糧。豫州刺史孔伷,孔子的子孫,他最擅長的是清談高論,噓枯吹生(清談高手,能把枯木給說活了,你說多厲害,去茶館做說書先生是把好手,去《百家講壇》露一手估計也能紅),他駐軍在穎川!兗州刺史劉岱,裴注引《英雄記》說:“岱孝悌仁恕,以虛己受人。”說明這人道德品質是很好的,後來他是被黃巾餘黨殺害的!還有要說明的是兗州刺史劉岱與曹*部將劉岱,同名同姓同字(字公山,同字應該也是記載錯誤,應該沒這麼巧的事),但並非同一人。《三國演義》將此二人錯當成同一人,因此在書中兩人的事跡多有混淆。河內太守王匡與袁紹以前駐守河內。陳留太守張邈,《三國誌》上說他“少以俠聞,振窮救急,傾家無愛,士多歸之。”(評價很高啊)!東郡太守橋瑁,《資治通鑒》說就是他“詐作京師三公移書”要求州郡興兵討伐董卓,然後才成立的反董聯盟!山陽太守袁遺,據《典論》說,曹*給他的評價很高啊:“長大而能勤學者,惟吾(曹*)與袁伯業耳。”濟北相鮑信,他與曹*親近,後來為救曹*而死,其子鮑勳後來官至宮正(即禦史中丞,禦史大夫次官,因禦史大夫多不設,所以此職位相當於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代理檢察長職務)!
還有名將皇甫嵩,他在平定黃巾起義後,統兵三萬駐紮在扶風(今陝西扶風縣,伏波將軍馬援、班氏父子的故鄉)。京兆尹蓋勳秘密與皇甫嵩商議討伐董卓。正在這時,董卓也征召皇甫嵩為城門校尉。皇甫嵩的長史梁衍向皇甫嵩建議說:“董卓在京城搶掠,隨自己的心意廢立皇帝。如今征召將軍,大將有性命之憂,小則會受到羞辱。現在乘董卓在洛陽,天子到西方來,將軍統率大軍迎接皇帝,然後奉皇帝之命討伐叛逆董卓,向各地將領征兵,袁紹等人在東邊進攻,將軍在西邊夾擊,這就能生擒董卓!”皇甫嵩沒有采納他的建議,接受了征召,動身去洛陽。蓋勳因自己兵弱不能獨立,也回到洛陽。董卓任命蓋勳為越騎校尉。河南尹朱俊對董卓分析軍事形勢,董卓輕蔑地說:“我百戰百勝,胸中自有主張。你不要胡說,否則你的血將玷汙我的寶刀!”蓋勳說:“從前武丁那樣聖明的君王,還請求別人提建議,何況象您這樣的人,竟要封住別人的嘴嗎?”董卓於是表示歉意。
這裏要說明的是皇甫嵩當然沒參加反董聯盟,因為反董聯盟在東部,而皇甫嵩帶兵在西,還有名將朱俊這時在京城做河南尹,自然也不可能帶兵!至於為什麼這麼多人勸皇甫嵩討伐董卓,皇甫嵩都沒同意,而去京城述職,我以為那是由他的人品與性格決定的!讓他進京述職雖然是董卓的主張,但詔令是按照皇帝的名義發出!以他那一根筋的性格(跟他叔一個樣),那他明知這是董卓的意思,也毅然決然會進京!於是,董卓易如反掌的解除了皇甫嵩手中的兵權!還有我們從上麵的描述,可以了解董卓殘暴背後的另一麵!以我們一般對董卓的了解,在蓋勳對董卓說出那樣的話之後,董卓肯定會把他殺了,可事實卻是董卓對他表示歉意!可能有人看到這會大跌眼鏡,但這確確實實是《資治通鑒》上記載的!事實上,董卓對名士表麵上還是比較尊重的,比如大名頂頂的蔡邕(蔡文姬他老爸,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在董卓死之後,蔡邕為董卓難過,被王允看到,王允將蔡邕下獄,後來蔡邕死於獄中!董卓重名士,主要是因為他要依靠這些名士維護他的統治,但我們也不能否認他還是能給人起碼的尊重的,他能權傾天下也不是全靠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