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戚宦之爭(2 / 2)

這裏我還要糾正易教授的一個小錯誤,那就是關於宦官的稱謂。他把宦官稱為太監那是不正確的,太監這個稱謂是在隋唐後才有的,而且不是隨便哪個宦官就是太監,能做到太監說明這個宦官的官位已經相當大了,而太監成為宦官的專稱那是清朝的事了!

按照《資治通鑒》的描述,何進蹇碩是在189年三月,而進宮與何太後商量“盡誅諸常侍”是在八月戊辰(二十五日),前後相隔居然有近半年!而這近半年間,袁紹等多次提醒他要早做決斷,他都聽不進去,猶猶豫豫,謀誅十常侍成了公開的秘密!於是在八月戊辰這天,十常侍謀刺何進於嘉德殿前!何進的部下吳匡、張璋,聽到何進被殺害,於是與虎賁中郎將袁術等共同進攻皇宮,要求誅殺宦官。張讓、段珪等無計可施,隻好挾持著少帝、陳留王劉協等人步行出宮(帶著皇帝跑,那能跑哪去,必死無疑),夜裏,到達小平津,皇帝所用的六顆禦璽沒有隨身帶上(這是《資治通鑒》的記載,《三國誌》沒說禦璽的事,不過這禦璽在《資治通鑒》中是頗重要的,以後會詳細提到)。尚書盧植、河南中部掾閔貢夜裏到達黃河岸邊,張讓等被*無奈,投河而死,臨死前張讓還向少帝叩頭辭別讓少帝自己保重(搞不懂張讓此舉之用意,《資治通鑒》上的這些描述不知有無依據)。

閔貢等帶著少帝與陳留王劉協回宮。董卓率軍到顯陽苑,遠遠望見起火,知道發生變故,便統軍急速前進。天還沒亮,來到城西,聽說少帝在北邊,就與大臣們一齊到北芒阪下奉迎少帝。少帝見董卓突然率大軍前來,嚇得哭泣。大臣們對董卓說:“皇帝下詔,要軍隊後撤。”董卓說:“你們這些人身為國家大臣,不能輔佐王室,致使皇帝在外流亡,為什麼要軍隊後撤!”董卓上前參見少帝,少帝說起話來語無倫次。於是董卓又與陳留王劉協交談問起事變經過,劉協一一回答,從始至終,毫無遺漏。董卓十分高興,覺得劉協賢能,而且又是由董太後養大的,他認為自己與董太後同族,於是心裏有了廢黜少帝,改立劉協為皇帝的念頭。

這是《資治通鑒》的記載,《三國演義》基本也按這個來。而《三國誌》上就一句話:“卓遂將其眾迎帝於北芒,還宮。”但裴注引《獻帝紀》曰:“卓與帝語,語不可了。乃更與陳留王語,問禍亂由起;王答,自初至終,無所遺失。卓大喜,乃有廢立意。”。也就是說,《三國誌》沒說是因為劉協聰明董卓後來才立他做皇帝,但其它史書都基本相信這個說法!但我就有點不明白,董卓他既然要把持朝政,那皇帝要越蠢越好,他才好控製嘛!他弄個聰明的當皇帝,他不怕控製不了嗎?所以說這事於理不通嘛!我估計董卓所以立劉協為帝,主要是因為他年紀小,好控製(當時虛歲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