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烽煙四起(2 / 2)

還有幽州的叛亂,那是在涼州之亂後,張溫征烏桓騎兵三千人去征討涼州賊軍,前中山國相、漁陽人張純請求統領這些烏桓騎兵,張溫不肯,而讓涿縣縣令,遼西人公孫瓚統領。部隊到薊縣時,烏桓騎兵因為糧餉拖欠不發,多數人叛逃,返回烏桓部落。張純因為沒有讓他統領烏桓兵而懷恨在心,便與同郡人、前泰山郡太守張舉和烏桓部落首領丘力居等聯盟,搶劫薊縣,並殺死護烏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郡太守劉政,遼東郡太守陽終等人,部眾多達十餘萬,駐紮在肥如縣。張舉稱皇帝,張純稱彌天將軍、安定王。他們發布公文通告各州、郡,宣稱張舉將取代東漢政權,要求靈帝退位,命公卿奉迎張舉。靈帝下詔命騎都尉公孫瓚進行討伐,初時公孫瓚大勝,但公孫瓚過於深入,後援無以為繼,反為丘力居等圍於遼西管子城二百餘日,公孫瓚糧盡,士兵潰散。後來朝廷派劉虞做了幽州牧(《三國演義》上說劉焉做過幽州太守,並招過劉備從軍,那純粹就是杜撰的了。幽州的長官要麼是刺史要麼是牧,郡的長官才叫太守,東漢末年,一州要轄數郡,看來羅貫中對這個不太了解),劉虞說降了丘力居,張舉、張純孤立了,後來張舉上吊,張純被殺,幽州之亂平定了!

劉虞對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是采取懷柔政策的,而公孫瓚對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是敵視的,他決心用武力消滅烏桓部落。《資治通鑒》上說正是因為這樣,兩人產生了矛盾,但《三國誌》說兩人的矛盾是到“袁術事件”(以後會提到)後,這就有待考證了,我認為以《三國誌》上的描述“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然烏丸、鮮卑稍更強盛,亦因漢末之亂,中國多事,不遑外討,故得擅(漢)〔漠〕南之地,寇暴城邑,殺略人民,北邊仍受其困。”來看要公孫瓚這個從小就看到“烏丸、鮮卑寇暴城邑,殺略人民”的遼西莽漢對烏丸、鮮卑產生好感是不太可能的,從這方麵來說他們的矛盾從此產生是靠譜的!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十月,長沙盜賊區星叛亂,他自稱將軍,部眾有一萬多人,後來被孫堅平定了。孫堅為此還封了侯。

同年十二月,匈奴屠各胡部落反叛,來年三月,還殺了並州刺史張懿。

中平五年二月,黃巾餘黨郭大等起於河西白波穀,進攻太原、河東等地。

同年三月,靈帝下詔征發南匈奴兵,分配給幽州牧劉虞,去征伐張純、張舉的叛亂。南匈奴單於羌渠派遣左賢王率領騎兵赴幽州聽候調遣。匈奴人害怕以後不斷征發兵員,於是右部落反叛,與屠各胡部落聯合,共有十餘萬人,進攻並殺死羌渠。匈奴人立羌渠的兒子右賢王於扶羅為持至屍逐侯單於。

在這裏我們要說明一下,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一些古代遊牧民族的統稱,大約在秦漢相交之際,冒頓單於統一了匈奴,後來漢高祖劉邦險些被匈奴所滅,幸虧用陳平之計才脫困。後來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漢朝都是用和親的方式與匈奴交好(像著名的昭君出塞),因為匈奴還保留了一些母係社會的傳統,所以有很多匈奴貴族後來跟母姓改姓了劉(五胡亂華時的漢趙就是南匈奴左賢王劉淵建立的)。後來匈奴逐漸衰弱,分成了北匈奴和南匈奴。北匈奴西遷,據說後來橫掃歐洲的匈人,就是北匈奴的後裔,而現在的匈牙利就是匈人建立的國家;而南匈奴後來則歸順了漢朝。左右賢王是匈奴貴族的封號,分統南匈奴左右兩部,一般左賢王位高於右賢王,由太子擔任。

同年六月益州人馬相、趙祗等在綿竹起兵,自稱為“黃巾”,殺死刺史,進攻巴郡、犍為,不過一個月,連破三郡,有部眾數萬人,馬相自稱天子。益州從事賈龍等率領官吏及百姓進攻馬相等,幾天後將他們打敗,馬相等逃跑,益州界內安寧(後來劉焉才到益州來補缺,做了益州牧)。

如此多的起義叛亂,讓漢王朝的統治岌岌可危,它已經走到了滅亡的邊緣!為了鎮壓叛亂,朝廷把重兵派往各地,由各地的地方官員統領。從此各地的軍閥勢力形成,造成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局麵,加速了東漢王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