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起義並不是漢末唯一的起義,事實上在黃巾起義前後,有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起義,隻不過沒有黃巾起義那麼大,那麼有名。但這其中卻湧現了許多我們熟悉的聲影,這一節,我們就簡單來介紹一下這些起義以及與之相關的事。
早在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前,交趾地區的烏滸蠻人就已經反叛很久了(順便說下交趾就是越南,說明越南在很早以前就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後來朝廷派朱駿去,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
大約在光和四年十月鮮卑侵犯幽、並二州(河北、山西、甘肅一帶)。結果其首領和連在侵犯北地郡(今甘肅、寧夏一帶)時被當地人射死。這個鮮卑人後來可是大大有名啊,他們是五胡亂華的主犯,後來鮮卑人建立了很多國家,最有名的就是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而以後要提到的烏桓,是與鮮卑同源的,都是上古的東胡部發展而來。
光和五年,板蠻人在巴郡(四川一帶)作亂,朝廷任命曹謙擔任巴郡太守,使用懷柔政策,搞定了這次叛亂。
三國時有名的黑山賊張燕大約也是在黃巾起義前後發家的。張燕原名叫褚燕,常山真定人(趙雲老鄉),強盜頭子,因為他英勇善戰、行動敏捷,人送外號飛燕(呂布外號飛將,差不多也是這意思)!後來他與另一個強盜頭子張牛角合兵(估計張牛角人多),張牛角戰死了,眾人就推褚燕做老大,他就改姓了張!後來黑山賊發展到百萬,朝廷平定不了,就招安張燕為平難中郎將。從此,張燕從一個盜賊,成長為一個地方割據的軍閥。後來他投靠曹*,拜將封侯,得了個善終,子孫也繼承了他的爵位。
還有漢中的米賊張魯張公祺,他的五鬥米道和張角的太平道差不多,在我國道教的發展史上也寫下了很重要的一頁。現在我們說的張天師,基本就是以他為原型的!五鬥米道由他祖父張陵創立,因為每個入道者要收五鬥米,所以叫五鬥米道。益州牧劉焉招安張魯為督義司馬,結果張魯殺了劉焉的別部司馬張修,吞並了張修的部隊,劉焉死後他兒子劉璋把張魯母親那麵的親戚全殺了,從此張魯與劉璋結下了梁子。後來曹*征漢中,張魯降了曹*,把漢中的糧倉都留給了曹*(不愧是米賊),受到讚賞(他有意投降,不燒糧倉那是為了求封,有什麼好讚賞的),拜將封侯,他的五個兒子也都封了列侯,他有個女兒還做了曹*之子曹宇的妻子,可說是風光無限好啊。但裴鬆之評價:“張魯雖有善心,要為敗而後降,今乃寵以萬戶,五子皆封侯,過矣。”我認為,張魯五子皆封侯是有原因的,他女兒是曹宇的妻子,曹宇與魏明帝曹睿特別友善,他兒子曹奐後來還做了皇帝(雖然是個傀儡),所以關鍵要看是什麼時候封的侯。
在東漢末,黃巾起義當然最有名,接下來最有名的那就是涼州之亂了。《三國誌》說:“金城邊章、韓遂殺刺史郡守以叛,眾十餘萬,天下騷動。”那說明是邊章、韓遂是自己叛變,但《資治通鑒》上卻說:“北地先零羌及罕、河關群盜反,共立湟中義從胡北宮伯玉、李文侯為將軍,殺護羌校尉泠徵。金城人邊章、韓遂素著名西州,群盜誘而劫之,使專任軍政。”那就是說明邊章、韓遂是被群盜誘騙去,脅迫他們叛亂的,還說後來:“韓遂殺邊章及北宮伯玉、李文侯,擁兵十餘萬,進圍隴西。”這就於理不通啊,你說韓遂既然是被脅迫的,那北宮伯玉等自然對他有戒心啊,這麼能這麼輕易就被他殺了?即使真被他殺了,那他既然被脅迫,應當要歸順朝廷啊,為什麼在他擁兵十餘萬後還要繼續叛亂啊!所以我認為,《資治通鑒》對這事的記載是有問題的,《三國誌》的就比較可靠,而且據說邊章是病死的(我沒查到資料,網上記載)。
後來朝廷派了車騎將軍張溫、中郎將董卓等去鎮壓叛亂,開始大勝,後來被羌人打敗,董卓用計全身而退(後來他就是用這些人馬掀起了朝廷的血雨腥風)。打敗了朝廷征討的部隊後,反叛軍越來越囂張,他們殺了涼州刺史耿鄙,耿鄙的軍司馬馬騰(馬超的老爸)見勢不妙,就擁兵造反,與反叛軍聯合了起來。後來韓遂、馬騰名義上歸順了朝廷,但實際上割據一方,最後這股勢力被曹*平定(餘部被馬超帶往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