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巾起義中湧現了許多我們熟悉的身影,如皇甫嵩、朱俊、董卓等,日後叱吒一時的曹*、劉備、孫堅等也都有不俗的表現,下麵我們就來說說在黃巾起義中發生他們身上的事。
皇甫嵩、朱俊不用說了,平定黃巾起義的大功臣,特別是皇甫嵩,東漢末年的名將!平定黃巾起義的主要人物。
至於曹*,《三國誌》上說:“拜(曹*為)騎都尉(相當於皇帝的禁衛軍騎兵隊隊長,丁原以並州刺史拜此官),討潁川賊。”當時曹*三十歲不到,在之前也好像沒有帶過兵,為什麼剛帶兵他就能做到騎都尉的高官呢,那就不能不說他的出生了。
他的祖父曹騰為中常大長秋,封費亭侯。大長秋是皇後的近侍官首領,也就是服侍皇後的大宦官頭子,而他是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後來做過太尉(三軍總司令),所以說曹*就是宦官的後人!(現在知道了吧,老子是三軍總司令,那給兒子一個小小的騎兵隊長,那還不是小菜一碟!)
至於劉備在討黃巾時倒是做過點貢獻的,但因為他職位低微,所以也沒做出什麼大的成績,但他的成長史卻是我們可借鑒的。最先,他與母親在家編草席為業(地球人都知道)。劉備從小有大誌:“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想當皇帝)。”同宗的劉元起看他特別,經常資助他。長大後,他:“不甚樂讀書,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EQ比較高)。”與公孫瓚等成了朋友。後來他得到中山的大商人張世平、蘇雙等的資助(貲累千金,足以說明劉備的魅力),從此他拉起了自己的隊伍(有錢好辦事)。
在黃巾起義時,他帶著他的人馬投靠了校尉鄒靖,因為討黃巾賊有功,被封為安喜尉(低級軍官,監管地方治安,相當於縣公安局局長,曹*也曾做過洛陽北部尉)。這時,一件著名的事發生了:怒鞭督郵。《三國演義》上說怒鞭督郵的是張飛,但事實上這是卻是劉備幹的!督郵,是朝廷派來負責監察的官員,官不大權利不小。劉備去求見督郵,督郵不見,劉備一時火起,就綁了督郵,“杖二百”(沒說鞭),後來劉備棄官而去。(語出《三國誌》,沒說動機,裴注引《典略》說出其動機。《典略》說因為劉備聽說朝廷要讓一部分因軍功而獲官的人下崗,劉備懷疑自己在黑名單中,這時督郵來到縣裏(倒黴鬼),劉備自然以為督郵是來罷他官的了,就去問督郵,這督郵也是死催的,居然派人告訴劉備說病了,閉門不見,劉備一聽火了,就派人“縛之著樹,鞭杖百餘下”(這裏有鞭了,鞭杖雙管齊下)。這事足以說明劉備人格中魯莽的一麵,和我們一般印象中的劉備是截然相反的,所以一貫揚劉的《三國演義》自然把這事套到一貫魯莽的張飛頭上。但你不覺得這樣的劉備更真實、更血性嗎?(比《三國演義》中隻會哭的劉備要好多了)
孫堅孫文台,與曹*和劉備相比,名氣要差多了。為什麼。第一、早死;第二、兒子比較出息,掩蓋了老子的功績;第三(最主要的)、《三國演義》把他的功績都轉讓給別人了!
孫堅之子孫策,人稱小霸王,這是大家公認的,但他小霸王的基因是從哪來的,那就是從他老爸孫堅那來!孫堅從小就有過人之處,十七歲時曾單人擊退海賊,於是名聞鄉裏,後來他做了郡司馬(這裏的司馬是在部隊掌管軍事的職位,相當於後世的參謀長,與三公的那個大司馬不是一個概念),平定了會稽的叛亂。黃巾起義時,朱俊上表請求孫堅做他的佐軍司馬。這時,孫堅的英勇完全表現了出來,他帶領他的數千江東子弟兵奔赴了前線,在宛城之戰中,他身先士卒,第一個登上城樓;黃巾起義後,他又平定了長沙區星等的叛亂,做了長沙太守,被封為烏程侯!(還有他斬殺華雄的事我們以後會講到)
從這三個人的生平事跡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三個奠定三國曆史的人物(吳國主要由孫堅、孫策奠定,孫權隻是守城之主),在黃巾起義時都其出色表現。特別是孫堅,把英勇兩字套他頭上一點不為過。至於曹*與劉備,他們兩人起點差距較大(曹*他老爸是太尉,他一做官就是洛陽北部尉,黃巾起義時他可是騎都尉!而劉備隻是個賣草席的,他那皇叔的頭銜也不知是不是真的),所以劉備有後來的成就是相當不容易的(從這你就可想見《三國演義》上那隻會哭的劉備與正史上的劉備有多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