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牧陶謙也參與了鎮壓黃巾,當時他還是徐州剌史,後來才做了徐州牧。這個刺史和牧的不同,有許多人不明白,在這裏有必要說下。西漢始置刺史,刺史開始隻是朝廷派往各州監察的小官,俸祿隻有600石(太尉府長史都有千石,相當於三軍總司令的首席助理),當時全國有13個州,每州設置一刺史,你說那刺史才多少人。但別看官不大,權利不小,刺史有權監察2000石的郡守和王國相,地方的強宗豪右,後來甚至可督查諸侯王,而且刺史受禦史大夫所述的禦史中丞直接領導,在人事上是獨立的(兩權分立,比現在要先進)。後來,刺史逐漸牛*了起來,到東漢時刺史的權力已經很大了,朝廷還經常派刺史領兵作戰,而且變西漢刺史無固定治所為各有駐地。西漢末到東漢,刺史改稱州牧,級別提高,成為最高地方行政長官。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區劃了(後來又改回來,然後又改回去,來來回回折騰了好幾次,還是叫刺史)。到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劉焉上書說現在四方多事,原因在於刺史權輕。應該改刺史為牧,加大權利,選清名重臣做牧,這樣天下就安定了(實際這家夥自己想做牧,後來他做了益州牧,劉焉就是劉璋他老爸)!靈帝同意了,就該部分刺史為牧。後來在董卓之亂時,陶謙派使者到長安去進貢,才做了徐州牧(當時靈帝已死),所以說牧比刺史權利更大,官位更高!
陶謙在《三國演義》裏基本是一無所作為的忠厚長者形象,我估計羅貫中把他寫成那樣,主要是因為他把徐州給了劉備,《三國演義》是親劉的,自然給劉備徐州的陶謙就成了忠厚長者了。關於陶謙贈徐州的故事我們以後會詳細說到,現在我們先來說說陶謙在黃巾起義前後所做的事與《三國誌》上對陶謙為人的描述。
他小時候是孤兒,好學,性格剛直,有高尚的節*。後舉孝廉,拜尚書郎,授予舒令。後遷幽州刺史,征拜議郎。那他是什麼時候做徐州刺史的呢,那是在徐州黃巾複起的時候,他臨危受命做了徐州刺史。這裏的黃巾起義與張角的黃巾起義不是一回事,張角的起義早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就完蛋了,而這次的起義是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發生打著黃巾起義旗號的農民起義(也有可能是黃巾餘黨)。
陶謙到徐州就任用亡命東海的泰山人藏霸,及其同鄉孫觀等為將,結果一戰便大破黃巾軍。後來他又在徐州實行屯田,使徐州民富兵強。他從一孤兒做到刺史,一戰便大破黃巾軍,還使徐州人民富足。可見陶謙無論在政績和軍事均有其真才實料,這樣他才能在漢末亂世立定腳跟而不倒,要是向《三國演義》寫的那樣,沒等他病死,徐州早被人吞了,徐州可是兵家必爭之地啊。而《三國誌》中陳壽評價陶謙昏亂而憂死,我也覺得不夠全麵,也要看到陶謙身上光輝的一麵。
還有時任侍禦史的王允(王允大家應該不陌生吧,他就是《三國演義》中貂蟬的義父,用美人計讓呂布殺了董卓的那個,這件事我們以後會詳細講到),在黃巾起義時調任豫州刺史鎮壓黃巾軍,大破之,並搜出宦官頭子張讓與黃巾軍私通的信件,上告皇帝,結果被張讓反咬一口,後幸得大將軍何進、司徒楊彪等的營救,才免死,後得以複官,後來才有了刺殺董卓的事件。
在黃巾起義中湧現的這些英雄們,在之後的三國曆史上也大放異彩,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無比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