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黃巾起義(1 / 2)

伴隨著劉宏的荒*無道和宦官的獨斷專權,東漢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老天爺似乎也要跟人們開個不小的玩笑,於是天災接踵而至!

孝靈皇帝光和五年(公元182年)二月,瘟疫流行各地,四月又發生旱災,天災發生,必有人禍!果不其然,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被官府豪紳*得走投無路的窮苦百姓,跟隨著钜鹿人張角率領的太平道起義了,這就是著名的黃巾起義!

說起黃巾起義,拜《三國演義》所賜,大大有名。張角早年信奉黃老學說,建寧年間(168—172),他帶著兩個弟弟,首先在災情特別嚴重的冀州一帶開始傳教活動,創立了著名的太平道,以《太平經》為經典(道教經典,地位僅次於老子的《道德經》)。他自稱大賢良師,在民間傳統醫術的基礎上,加以符水、咒語,為人治病,並以此為掩護,廣泛宣傳《太平經》中關於反對剝削、斂財,主張平等互愛的學說、觀點,深得窮苦大眾的擁護。中平元年,張角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起義,起義時,張角軍皆頭裹黃巾(黃天的象征),時人稱之“黃巾軍”,所以他領導的這次起義被稱為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發生後,北地郡太守皇甫嵩上書靈帝要求解除黨錮,運用黨人壓製黃巾軍(黨人即小人,是宦官貶低士人的稱呼,因為孔夫子說過君子群而不黨。不知共產黨在孔夫子看來是什麼?)。靈帝就問他親近的中常侍呂強的建議,呂強說:“對黨人的禁令時間已經很長了,人心怨恨憤怒,若不予以赦免,他們將輕舉妄動,與張角聯合起來,叛亂之勢便會更趨擴大,到那時,後悔就來不及了。現在,請先將陛下左右貪贓枉法的官員處死,大赦所有的黨人,並考察各地刺史、郡守的能力。如果這樣做,叛亂就不會不平息了。”靈帝對黃巾軍的勢力感到害怕,接受了呂強的建議。

皇甫嵩,世之名將,他是鎮壓黃巾起義的頭號功臣,他還有個叔叔叫皇甫規,也很有名。黨錮之禍沒牽連到皇甫規,但不知他那根筋不對,居然以此為恥,於是上書皇帝要求連坐,結果朝廷沒理他,他的名聲卻大了很多(不會是算好朝廷不會拿他怎樣,故意演的這出戲吧,要是在明朝非廷杖不可)!

至於那位中常侍呂強我們就不得不提一下了。中常侍,漢時官名,看名字就知道是在朝中常常服侍皇帝的官員,皇帝的近臣,給事左右,職掌顧問應對。東漢時基本由宦官充當,東漢末年中常侍成為大宦官的代名詞(如有名的十常侍幾乎都是中常侍)。但中常侍呂強這個人雖然是個宦官,卻不是十常侍張讓他們一派,他是宦官中難得一見的奇人,他上書靈帝斥奸佞,任忠良,薄賦斂,厚農桑,開言路,但靈帝知其忠而不能用(朝政被十常侍把持著,皇帝能聽他的嘛!)。後來十常侍中的趙忠等人誣告他與黨人共議朝廷,數讀《霍光傳》,其兄弟在任上貪髒枉法,他聽到消息後,忿而自殺了。(中國人特喜歡自殺,你起來跟他拚一下不好嗎?)

本來張角與信徒約好是在中平元年三月五日起義的,可沒成想在起義前一個月,他手下一個叫唐周的門徒告密(難道是猶大複生?),供出京師的內應馬元義,馬元義被車裂,官兵大力逮殺信奉太平道信徒,誅連千餘人,並且下令冀州追捕張角。由於事出突然,張角被迫提前一個月在二月發難,在北方冀州一帶起事。三月份,南陽郡的黃巾軍將領張曼成殺了太守褚貢也響應張角起義了。他們燒毀官府、殺害吏士、四處劫略,一個月內,全國七州二十八郡都發生戰事,黃巾軍勢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動京都。

靈帝見太平道如此厲害,慌忙於三月戊申(初三),任命河南尹何進為大將軍(何皇後他哥),封慎侯,率左右羽林、五營營士屯都亭,修理器械,以鎮京師;又命皇甫嵩、朱俊(朱儁)率軍四萬人,一同討伐潁川郡的黃巾軍。漢軍準備倉促,人數又遠遠少於叛軍,所以開始的時候,漢軍隻有挨打的份。五月,皇甫嵩用火計大破黃巾於長社(今河南長葛市老城),殺敵數萬,從此漢軍開始反擊。(本來形勢發展,對起義軍有利。但是,他們一幫農民,缺乏作戰經驗,依革結營,結果被燒個底掉)六月,南陽太守秦頡破張曼成軍,斬殺了張曼成。後來張曼成的部將趙弘、韓忠等又相繼接班,都被朱俊、秦頡等一一平定(朱俊是平定了汝南等地之後來南陽的)。而另一方麵,皇甫嵩和朱俊乘勝平定了汝南、陳國、陽翟等地。這時皇甫嵩和他叔叔相同的一根筋的一麵表現了出來,他上書靈帝把功勞推給朱俊(人品高尚)靈帝對前線的事不知道啊,就給朱俊封了侯!(你說要是天下的人都像皇甫嵩一樣,有這麼高尚的人格,那共產主義早實現了!)隨後,靈帝又命令皇甫嵩討伐東郡,朱俊討伐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