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培養模式
據調查結果顯示:多數院校都是以個性化的培養模式為主,規範化的培養模式為輔,既重視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需求,又注重對專業人才的培養。認為學校采用個性化培養模式的有82%,規範化培養模式的有26%;認為學校的培養模式是以滿足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需要為標準的有50%,認為學校的培養模式是以滿足社會對廣告設計與製作專業(藝術類)專業人才的需要為標準的有50%。
六、指導方式和教學方式
結果顯示:選擇教師個別教學的有16%,選擇教師集中授課的有94%,選擇教師分組教學的有28%,選擇廣告設計與製作專業學生與其他專業學生共同上課的有18%,選擇不提供相關專業資料的有6% ,選擇提供相關資料的有78%。教學方式均采用以廣告設計與製作專業創作實踐為主,討論、自學和講授為輔的方式。其中,選擇教學方式以自學為主的為8% ,選擇教學方式以實踐為主的為89% ,選擇教學方式以討論為主的為31%,選擇教學方式以講授為主的為44%。
七、學習情況與實踐情況
從整體情況來看,學生對非專業課程學習的抵觸情緒較大,滿意度偏低,對專業課學習的認同率較高,而且建議增加對自身發展有益的課程。對非專業課滿意的有28% ,認為非專業課一般的有38%。不滿意的有12%。同時,認為外語課較容易通過的有30%,在建議增加課程欄中,學生對學校增開美學課、哲學課、當代美術史、文學、傳統文化等呼聲較高。對專業課滿意程度較高的有82% ,認為一般的有17%。在最喜歡的課程選項中選擇基礎課的有18% ,創作課的有88%。從專業課數量上來看,認為專業課多的有20% ,認為專業課數量適中的有75%。從專業理論研究方麵來看,認為適中的有68%,認為多的有18%,認為少的有14%。自習相關專業知識的占82%,涉及其他繪畫種類的占84%,從事其他活動的有8%。利用課餘時間學習英語的有48%,閱讀書籍的有72%。從事專業課程教學實踐的有84%,從事學校其他課程教學實踐的有12%,從事其他方麵教學實踐的有7%。從事教師課題研究的有10%,自選社會實踐課題的有76% ,從事其他社會實踐活動的有14%。
八、畢業論文、畢業創作與專業作品應用情況
畢業論文的寫作從選題來看,來自教師指定的有12% ,自選的有64%。認為資料研究足夠的有28% ,缺乏的有28%。對於畢業論文的格式要求,選擇學校有規定的為98%,沒有規定的為0。畢業論文的評選:校內教師參與評選的為94%,聘請校外教師參與評選的為4%。畢業論文要求發表的為8%,國家級、省級、市級刊物不限。從畢業創作的選題來看,自選題目的占66%。認為資料研究足夠的有36% ,缺乏的有8% ,一般的有39%。創作時間要求1個月以上的為19% ,一個月以內的為81%。畢業創作的評選:校內教師參與評選的為89% ,聘請校外教師參與評選的為11%。從收集到的材料來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作品有參展、發表、留校或被收藏的情況,學生作品整體素質逐漸提高。其中作品經常被社會采用的有42% ,偶爾采用的有46%,從未采用的為12%。作品在正式出版刊物上經常發表的有6%,偶爾發表的有24%,從未發表過作品的占16%。
九、畢業與就業
選擇畢業後考研的有12%,出國的有6%,從事廣告設計與製作專業的有44%,願意從事廣告設計與製作專業的為60%,意圖改行的為7%,沒有打算的為6%。就業方式選擇方麵,教師推薦的有40%,選擇校園招聘會的有24%,選擇網上查詢的有30%,熟人介紹的有16% ,選擇其他形式的有26%。關於畢業後的就業地點,選擇北京的有88% ,選擇沿海地區城市的有4%,選擇西部的有3%,選擇其他就業地點的有5%。對未來工作認為將會適合自己的有45% ,一般的有24%,不適合的為5%為探索加強廣告設計與製作專業(藝術類)就業工作的有效對策,課題組曾對本院在校畢業生麵對就業問題的基本態度做了一次全麵的問卷調查。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北京聯合大學在校畢業生均能積極麵對“就業難”的問題。如有75.2%的受調查畢業生認為,在大學期間要更重視自身能力的全麵培養和調整個人心態;44.2%的大學生則以降低擇業標準來作為解決就業問題的方法。即使在經曆了求職過程中的一些挫折後,也有高達76%的學生認為“找工作的過程是一次必要的人生曆練,可以豐富人生經驗並使自己更成熟”。但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仍然可以發現有些同學臉上的一絲無奈,這還是與目前的“就業難”問題的困擾有一定關聯。從就業需求角度看,由於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和高校藝術類招生規模的高速擴張,造成工作崗位的數量與結構存在某些問題。就數量而言,工作崗位的增長緩慢,與畢業生的增加形成反差。藝術類畢業生“就業難”也是客觀存在的。從供給角度看,既存在著畢業生不願從事的大量工作崗位,也存在著因畢業生就業能力不足而無法從事的職業。因此,當前大學生“就業難”還有一個來自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是畢業生的就業意願與就業能力問題。總之,學生對勞動力市場運行還缺乏充分的了解,學校應該適當地提供職業服務體係就業信息與職業指導,讓大學生的就業在市場效率的損失麵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