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閉幕的五年一屆的全國美展,已是第十一屆了,入選作品多為鴻篇巨製、撼人心魄,這些作品先知先覺地引導了美術領域官方、主流的完整美評價體係,重新開啟了大國氣派,成為中華之崛起的視覺先聲;近年來的“國學熱”也側證了“古典美”的回歸,新一輪的審美重心已呈現“完整美”的端倪。任何藝術隻有本著盡善盡美的態度去追求,才能推動整個體係的前進和發展,才有可能為新的不可避免的殘缺提供前提。殘缺是一種“無”,以“有”為前提。老子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當殘缺美隻剩下一張用來自欺欺人的殼,那就隻有“殘缺”沒有“美”了。
“矯枉過正”是在特定的環境裏,著意的反向引導,有利於矯正時弊。殘缺美的泛濫隻有經過完整美的撥亂反正,才能使審美經由“正”“反”的發展過程回歸到 “合”的理性軌道。我國上世紀80年代曾流行喇叭褲,90年代流行踩腳緊身褲,現在則多為直筒褲,這種服飾審美的變遷也是一種直觀的“正、反、合”現象。
德國的希爾特替美下過這樣的定義:美就是“完善”,可以作為,或實在作為眼、耳或想象力的一個對象。“完善”就是符合目的、符合自然或藝術在按照一個事物的種類去造成那個事物所選的目的。因此,我們界定的完整美應該是完整的、規範的、實的、飽滿的、清晰的、直觀的、有結果的、準確的、完善的、具象的藝術現象。
結語
殘缺要真正“美”起來是有前提、有條件的,這個前提和條件就是“完美”,正是完整美之餘的殘缺才能成為一種遺憾,增添一絲遐想,留下一份希望。因此,我們的著力點應該是如何建構完整美,而不是著意殘缺。不明白這個道理如同“東施效顰”,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我們知道,殘缺是帶有必然性的偶然現象,是絕對的,而完整隻是相對而言,任何完整的形式也好、內容也好,相對於廣意的整體和外延的世界都隻是局部或者切片,不可能完全具備表現對象的全息性。與浩渺永恒的宇宙時空相比,我們人間所有的事業與物質,幾乎沒有一樣不是殘缺的,更不用說因文化、材料、工藝等因素導致的信息局限性、隨機性。因此,當下我們所倡導的完整隻是一定條件下的相對完整。
(注:該文為湖南工業大學教學新秀基金項目[07C06])
參考文獻:
[1]金聲.殘缺美質疑.新聞出版交流,2000年(2).
[2]張金鳳.紅色經典的殘缺美.出版史料,2008(010).
[3]薛世昌.絕處逢生:斷裂殘缺之美. 美與時代,2004( 05).
[4]陳傳席.論畫家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a00a3a0100f8eu.html.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
(責任編輯:徐良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