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就纖維藝術設計這門課程而言,具備必要的動手能力是學習和掌握纖維藝術設計精髓的必經之路。因此,如何讓學生了解工藝與設計的必然聯係,提高學生對手工藝實踐必要性的認識,並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是纖維藝術設計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
關鍵詞:纖維藝術 課程 手工藝
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計算機的大量普及和網絡的迅猛發展,給設計界乃至設計教育帶來了重大影響。在新手段和新觀念的介入下,作為從傳統工藝基礎上演化過來的纖維藝術,在設計教學中是否還需強調手工藝教學,成為一些學生在學習纖維藝術設計時產生觀念誤區的根源。他們認為學習纖維藝術設計隻要了解設計原理、工藝原理和規律,並能夠使用計算機設計軟件表現出來就行了。其實不然,手工實踐教學手段是學習和掌握纖維藝術設計精髓的必經之路。
一、曆史進程中設計與工藝的結合
現代纖維藝術不是一個新興的門類,其曆史可追溯到大約10萬年以前,自人類開始會搓撚麻繩編織衣物起,編織技術和工藝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之後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壁掛藝術,而現代纖維藝術是壁掛基於手工勞作在藝術的探索與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結果。
早期的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熟練掌握了編織技術,並有意識地進行創作設計(藝術萌芽),此時的設計者與製作者為一人。隨著社會勞動分工明確,手工藝者與設計者開始逐漸分開,兩者為了體現自身的價值,都在各自領域不斷地提高技能,忽略了兩者之間的互助關係。到了19世紀下半葉,很多藝術家開始意識到設計與工藝不能決裂開,隨之開展了一係列藝術思想運動——“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運動”,提倡兩者應結合起來。到20世紀初,德國的包豪斯( Bauhaus )設計教育中,再度強調了“藝術與技術的統一”。壁掛藝術同其他設計和工藝類別一樣,也隨著設計活動的發展而發展,藝術家開始親自參與或獨立操作編織,實現藝術與工藝的結合。在實際操作中,藝術家同時關注對設計與工藝的探索,設計理念的變化在工藝技術的支持下,使得各種形式的設計成為了現實,也促使了“纖維藝術”這一新名詞的誕生。可見,纖維藝術是工藝與設計結合緊密的一種藝術形式。
二、纖維藝術設計手工藝教學的必要性
如今的纖維藝術已成為一個可以與油畫、雕塑並稱的新的藝術領域,一些人特別是剛接觸這種藝術形式的學生,往往隻是把纖維作為材料運用和藝術表現的一種新媒介,而忽略了纖維藝術本身的一種特性——工藝性。實際上,工藝性對任何專業而言都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義。纖維藝術屬實用性藝術,提出的構想和預想的效果必須具有實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但是,一些學生隻習慣在紙上做方案、做效果,而沒有去實際製作,這對於從實踐中走出來的纖維藝術的繼承和發展非常不利。早在1919年的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的編織教育裏,就提出了“編織藝術的最高境界應該是用編織技術來創造超越材料本身的思想”的主張,此主張還是現代纖維藝術創作的重要理念。纖維藝術不僅僅要注意設計思維,同時還應注意其工藝的實施問題,這就需要親自去實踐。
從現代纖維藝術的定義——以各種纖維為材料,采用編織、環結、纏繞、縫綴、包裹、捆綁、粘貼、排列等多種製作手段,來創造平麵或立體形象的一種藝術形式——中可知,纖維藝術的工藝手段種類繁多,是纖維藝術創作的基礎和重點,而且這些工藝手段很明顯都屬於手工藝類別。藝術創作需要活躍的思維,而藝術實踐中動手能力的訓練則對思維的訓練和提高起著巨大的作用。在學習纖維藝術設計時,在進行設計思維訓練的同時,對手工藝技術也應該去了解、學習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