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民族圖案在標誌設計中的應用(2 / 2)

國家與國家之間以及國家內部存在的地域文化差異也對家居用品設計風格產生著影響,如歐式、美式的家居用品張揚而浪漫、東方的家居用品含蓄而溫婉。我國廣東等沿海地區的家居用品設計就帶有濃厚的歐美設計風格,西藏地區的藏式麵具、燭台、絢麗的唐卡、礦石飾品、藏式手繪裝飾家具等具有濃鬱的青藏高原原生態地域文化色彩。陝西、山西一帶的布老虎、剪紙藝術等具有黃土高原文化色彩。此外,如藏、苗、瑤、傣、維吾爾等不同的民族審美心理和傳統的民族文化,也使他們的家居用品有著不同的裝飾圖案和風格。

三、提升家居用品設計品位的有效途徑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轉第138頁)(接第131頁)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的提升,人們對家居用品的品質、品位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期待。隻有與時俱進,創新設計,才能更好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創新設計”即是在設計中有明顯的新穎性和獨占性。相對傳統設計而言,應是差別性設計,有多向性,整體性,批判性,直覺性,而又不失傳統文化的精神。

要創新,就要繼承我國各時期、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古為今用。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家居設計的豐富營養和寶貴財富,應發展和弘揚優秀的、能推動社會前進的部分。要立足新時代的特點和大眾消費心理,把握傳統藝術設計風格的精、氣、神,從中提煉出適合新時代藝術發展的成分,擺脫對傳統藝術的庸俗理解和模仿。與此同時,還要批判過時的、不適應時代發展的消極的方麵。簡言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要創新,還要借鑒國外有用的藝術風格,洋為中用。各國文化的相互滲透和融合,使得家居用品的設計理念和文化更加豐富和充實。早期,以佛教的傳入而導致中國裝飾藝術諸多方麵的發展為典型。自我國漢代“絲綢之路”開通以來,中西方就開始了文化交流。佛教隨“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社會的意識形態。鄭和的遠洋航行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有力佐證。同時,中國的瓷文化也隨之傳播到世界各地。康乾盛世,琺琅瓷工藝的創立也是學習外來文化的結果。各民族之間的這種相互交流、相互影響,豐富了各民族的藝術設計形式,不同民族形式的相互“嫁接”,也促進了新藝術設計形式的產生,從而豐富了整個社會的藝術設計。同時,在吸取外來文化藝術時要摒棄那種一見到外國的東西就如獲至寶,不加思索地原樣照搬。應服從藝術設計內容的特殊需要,透析外來文化藝術的來龍去脈,理解其精神實質,提煉其中有用的元素,有目的地與自己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創建出體現鮮明中華民族風格的家居用品,以張揚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情趣。

要創新,更要有創新的思維。這就是要及時變換思維的角度和方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一個思路或方向變通到另一個方向,及時拋棄一些舊的思維觀念,舊的思維方式,轉向新的思維方式或新的思維材料。

結語

總之,經曆了由幼稚到成熟發展曆程的家居用品設計受到了時代、宗教、地域、民族等諸多因素的製約和影響。隻有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外來文化精髓、創新思維,才能提升家居用品設計風格和品位,促進其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宗賢.中國美術史綱要[M].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9.

[2]王琥.裝飾與器物造型[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3:65.

[3]曹林.裝飾藝術源流[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75.

[4]黃宗賢.中國美術史綱要[M].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5]杭間,張夫也,孫建君.裝飾的藝術[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1.

[6]李澤厚.美學曆程[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7]張法.美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重慶教育學院美術係

(責任編輯:丁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