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其規模巨大,藝術技巧精湛,內容極為豐富,有“當今最大的美術博物館”之美譽。在20世紀,它就以象征性、裝飾性的色彩深刻地影響著亞洲及歐洲的現代繪畫。
一、傳統“五色”與西方“七色體係”
中國繪畫傳統“五色說”是建立在“五行說”基礎上的,一般作為東方的色彩可歸納出青、赤、黃、白、黑,可稱為五正色、五方色或者五彩。隨之將這五種色混合形成的另外五種色叫做五間色;“五行”中,木、火、金、水代表東、南、西、北四方,土居中;中國繪畫的“五色體係”是建立在“五行”基礎之上的,東為“木”主青色,南為“火”主赤色,西為 “金”主白色,北為“水”主黑色,中為“土”主黃色,這樣,“青、赤、黃、白、黑”與“木、火、金、水、土”建立起了一組空間與色彩的對應與連接關係,即“五色體係”。在《易經》中“黑色”被認為是無色之色,老子也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故有“天玄地黃”之說。“五色”中,青、赤、黃、白、黑各有不同的品格,它們的個性品質是由它們所代表的五種材質決定的,如青色代表“木”,以蒼為盛;赤色代表“火”, 以赤為熊;金色代表“金氣”,以白為貴;黑色代表“水氣”,以黑為玄。基於陰陽五行說原理的五正色和五間色有五種,即青、赤、黃、白、黑等與陽相應的色,以及與陽對應的陰的相應色。五種方位即東、西、南、北、中之間放置的色為陰色,針對五種正色,叫做五種間色,此乃綠色、碧色、紅色、硫磺色、紫色。綠色為東方青色和中央黃色之間的間色,青色和白色之間的間色為碧色,南方赤色和西方白色之間的間色為紅色。而且北方黑色和中央黃色之間的間色為硫磺色,北方黑色和南方赤色之間的間色為紫色。這五種正色和五種間色的十種色乃是陰和陽的基本色,這種色彩比西方的色彩範圍更廣。
而西方光學色彩的成熟是在17世紀,人類第一次探明了“是光的刺激使人的肉眼感知到色彩”,從而建立了科學的“七彩色光”體係。在“七色體係”中以“赤、橙、黃、綠、青、藍、紫”構成一個色相環,其中以紅、黃、蘭為三原色,三原色中任意兩色相混可得第三色相的補色,分別為綠、紫、橙色。中國傳統“五色”中之“赤、黃、青”分別對應“七彩色光”體係中的三原色“紅、黃、蘭”,這也就說明中國在十六國經魏、晉至隋、唐時期成熟的“五色體係”就已具備了科學的現代性因素,與西方光學色彩的“七彩色光”形成時空上的遙相呼應關係,且先於西方光學色彩近千年。
“五色體係”在敦煌壁畫中有顯見的效果。敦煌壁畫的色彩自西魏傳入至北魏、北周、隋、唐,演繹了一段由外來因素影響、交融互滲到全麵消化而自成麵貌的階段。這一過程也正是西方色彩傳入、傳統五色與西方色彩交融互滲、傳統五色確立和成熟的階段。至五代,敦煌壁畫褪去了鮮烈的色彩,畫麵結構以線、墨為主,色彩為輔,即使後來宋、元文人畫興起,“意足不求顏色似”“具彩色則失筆法”等成為中國繪畫創作的主流,文人雅士們將其色彩感覺完全自覺地限製在墨分五色,並將其微妙變化發展到極致。
二、以“五色”為中心,對敦煌石窟壁畫所采用的顏料進行分析
中國畫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彰顯自然之性。“五色說”是建立在“五行”基礎之上的,感覺很單純,其實把整個畫的層次、空間表現得很充足。下麵,筆者以五方色為中心,對敦煌石窟壁畫所采用的顏料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