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色顏料主要采用混合方解石和滑石等,如白色顏料主要是在壁麵塗以黏土,形成黏土層之後在其上塗覆。但有時也會在黏土層上麵不塗白色顏料,而是直接用來畫畫,有時還會對白色顏料混合鉛丹或者雄黃顯示淡紅色。
2.敦煌石窟壁畫使用最多的顏料為紅色,在紅色顏料中朱砂、鉛丹、紅土等較多用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創作的壁畫。尤其作為單一顏料,紅土的使用比較突出,隋、唐之後朱砂和鉛丹等紅色顏料被廣泛使用。紅色有時與白色顏料混合在一起稍微引起顏色上的變化,紅土中混合石膏顯示了淡紅色。在初期壁畫所采用的顏料中,發現了由鉛丹變色而成的二酸化鉛,顏料層薄時鉛丹會變成黑色二酸化鉛。由此可知,鉛丹的變色是從顏料表麵開始深入底層。
3.青色顏料是對敦煌一帶不能產出的青金石的采用,有時會混合如石膏等白色顏料或者其他青色顏料一起使用。將敦煌石窟壁畫所采用的青金石和阿富汗生產的青金石做比較的結果,發現兩者相似,據推測是阿富汗的青金石通過絲綢之路流入到中國後被采用的。在敦煌石窟壁畫中還可以觀察到青色顏料藍銅礦。
4.敦煌石窟壁畫常采用銅綠(鹽基性藍化銅)和石綠等綠色顏料。銅綠為第二礦物,在鉛堆積層的氧化地區發現的,也有與藍銅礦和暗綠青混合的,因此對古代使用的暗綠青和銅綠的區分並不容易。銅綠完全沒有混雜其他粒子,而顏料層的粒度也比較細密,可以與在顏料之前塗上的石膏等白色顏料層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因此保存狀態優於其他顏料。
5.石黃為黃色顏料的代表性顏料,在唐朝古墳壁畫中頻繁使用,但敦煌石窟等寺院壁畫中幾乎找不到。隨著時代的潮流,曾經在明朝的天第山3號窟壁畫中被發現過。但是據調查分析,敦煌石窟壁畫則是采用密陀僧和黃土或者與橙黃的混合物來取代黃土。
敦煌壁畫之所以能呈現如此豐富的色彩效果,還在於“鮮明色”與“調和色”的辯證關係。也就是說“調和色”無論是黑、白或灰色,都不是以純黑、白、灰色呈現出來的,而是有冷暖、明暗、色相等色彩傾向的不同調和色構成的微妙的色彩,“無彩色係”一旦與“有彩色係”相配合就會使它們本身也呈現為一種色彩。如敦煌壁畫中黑色透出發藍、發綠、發褐的不同傾向,同樣,灰色係、白色係等也呈現出冷暖、明度、純度等不同的色彩傾向,構成豐富的色彩微差。這樣的例子在敦煌壁畫中從北魏至隋、唐的各個石窟中隨處可見,典型的如北魏第254窟,其成功地運用“調和色”,又在適當程度上降低了“鮮明色”的不和諧因素,使畫麵色彩效果達到和諧。
總之,敦煌壁畫的色彩體係,其設色智慧之高超,繪畫效果之和諧、豐富,體現了古代畫師的聰慧與質樸,也為我們今天探索繪畫色彩語言或色彩藝術的全麵、自由、自覺的發展,和實現色彩藝術本質生命豐富性的色彩創造提供了完美的借鑒。
作者單位: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
(責任編輯:賀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