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群島一帶,島嶼眾多。那裏生活的人多是漁民。
春節臨近時,北方的要過小年,讓年的氣息發酵起來。而舟山群島作為南方的地域,島上的人卻隻從就近的大陸上學來了一整套的過年習俗。農曆十二月廿三的晚上,挨家挨戶就在灶頭供上油棗、白節等祭灶果、水果和老酒,點上煙香,開始祭灶,祈求灶司菩薩上天多向玉皇大帝美言幾句,來年好運連連。原來,每到這一天,灶司菩薩必到天上向玉皇大帝報告工作,倘若這一家對他客氣,多讓他吃點,他自是會多說好話。祭灶一過,第二天便得大掃除,所謂“廿四撣撣塵”,把房子的裏裏外外都打掃得幹幹淨淨。接下來,就是“廿五廿六夯點心”。一個院子裏,都放一隻石臼,將蒸熟的米飯倒進去,幾個男人掄起木槌,一下下地把米飯夯實成年糕。之後,就得購置年貨。一切停當後,便選擇潮水的漲平時間,供奉太平菩薩,也即“送年”,感謝一年來太平菩薩的保佑,也祈願新的一年繼續太太平平、順順利利。這是過年前最主要的一環,人人似乎都抱著虔誠之心,在太平菩薩麵前拜上幾拜,口中輕輕默念心中的願望。當然,在年三十的下午,各家都少不了再做齋飯,讓已逝去的祖宗們一同體味過年的喜悅。過年的習俗,帶著周邊大陸上的印記,在島民身上一直流光溢彩似的長盛不衰。
清明掃墓,立夏吃蛋,端午掛菖蒲,中秋吃月餅,冬至做齋飯,等等民俗風情,沒有哪一樣不是大陸上的翻版,大陸的人們在自己的地域上流行的習俗,那些來到島上的人大多都記在心裏,在自己的身上施行。或許因為習俗的繁瑣吧,便會出現那麼一點點的誤差,比如中秋,島上的人在農曆的八月十六才過節;或許還因地製宜地些微改變一些內容與環節,比如供奉太平菩薩,需大黃魚鯗、烏賊鯗等。這樣的習俗,將島民的身心充實起來,無形中散發了一種向心的光彩。人們也有了念想,每逢一個個節慶日子的臨近,便準備些必需的東西,在心底將每一個節慶過好。
除了大陸傳過來的一些必不可少的民俗風情之外,島上也有自己的風俗習慣。譬如,新人婚禮前將舉辦“相喜”儀式。婚禮的前兩天晚上,大堂裏擺上六張八仙桌,全豬全羊及糖果、糕點、饅頭等等將八仙桌擺得滿滿的,豐盛一片,光鮮盈屋。桌前三炷香,嫋嫋而燃;桌後一把椅,紅布掩麵,狹長的黃紙上書寫神位名。人們不時地麵對香煙,麵對尊神,拜上三拜,算是祭神祈福。這樣的過程需幾個小時,直至翌日淩晨潮水漲平。然後,再做齋飯,讓列祖列宗一起來道喜,感受婚禮喜氣洋洋的氛圍。這樣的婚禮前奏曲,隻有島上才有。相喜後的第二天晚上,親朋好友們就來喝酒,俗稱“謝大酒”。這“謝大酒”本意是感謝上一輩的大人們,因為明天舉行了婚禮,孩子就長大成人,可以自立了,但後來喝酒的人也擴大到了所有沾親帶故的,人數一下子多了起來,再次將婚慶的氣氛推高了一層。相喜後的第二天中午,婚禮才舉行,一道道的環節圍繞著一對新人展開,也不忘再做齋飯,祭祀上輩祖宗。島上的婚慶便自成一體。譬如,漁船建造完後的下水,需舉辦祭海儀式,莊嚴而隆重。所祭的自是海龍王。全豬全羊的在海邊供奉,當船老大揭開蓋在船頭兩側的紅綢布,給兩隻船眼描上烏黑的眼珠,鞭炮聲隨之劈劈啪啪地響起,儀式才算結束,漁船才完成一次洗禮,可以徐徐駛離港灣。這樣的民俗風情一直在島上演繹。
作者簡介:複達,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出版《蝸居中的情致》和《穿透咖啡的滋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