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見證著陸地興衰起伏,戰爭榮辱,朝代更迭。
不管是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還是英國、法國、意大利等,還有侵占東三省以及台灣的日本,要打通通商口岸,侵占割讓土地,首先要打開島嶼的缺口。島嶼如一道道屏障橫在大陸的麵前。可惜的是,長期以來,島嶼在經濟及軍事上的天然屏障一直被置若罔聞,絲毫引不起朝廷重視。一座島嶼就是一塊領地。既是領地,哪怕是一塊礁石也顯得非常重要。二百海裏的經濟專屬區就是按領地的外側計算。國與國之間的島嶼,除了主權之外,更多的則是資源的競爭。礦產、能源、漁業、航道、海防等資源,都是一個國家必須擁有的。對一個麵海的大陸國家來言,島嶼的重要性就充分地凸顯出來。很多時候,島嶼很像站崗的哨兵。試想,沒有士兵的國門,當然如入無人之境。島嶼的作用不隻是站崗放哨,能為陸地提供陸地本身所不具備的海礦資源。比如食鹽。這是生活必需品,陸地不生產,當海水漫過的淤泥在太陽暴曬下露出白花花的細微的顆粒時,鹽就生發了出來。有心的人就想到了取海泥用火燒的方法。舟山群島有很多灘塗,灘塗上的淤泥取之不盡。海灘邊上,便散落了火燒海泥的簡易灶台。後來,再有聰明的人想到用海水直接燒煮不是更輕更有效嗎?海水煮鹽的情景就在海邊演繹出來。這種取鹽法大概是宋代以前。有史料記載,宋時的煮鹽已十分興旺,朝廷為此還在島上設置了管理機構。苦了的是島上的居民,他們起早摸黑,既要一早到山嶴裏砍柴,又要在天黑時煮完鹽才能回。海灘邊上的瓦罐、瓦盆,後來發展到鐵鍋,一隻隻地放置在一座座的灶台上,一縷縷的黑煙在海的上空久久不散。直到清代,島上一位聰穎的鹽工終於發明了用鹽板曬鹽的方法,才大大地減輕了海水煮鹽的苦難,鹽質和產量也得以迅速提高。板曬的曆史經曆了一百多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曬鹽的技術一次次地進行了革新,先後出現了用壓實的泥灘、窯磚、瀝青和薄膜曬鹽,曬鹽的工藝曆經翻天覆地的變革。海鹽,就從古至今一直從未中斷地供給陸地人食用,還曾有過“貢鹽”的稱譽。
有了貨物就需要運輸和物流,島嶼的深水岸線得天獨厚,可以建成深水碼頭,停泊大型船隻,二三十萬噸級的船隻泊位,在大陸沿海少之又少,島嶼則有天然的岸線。從二三十萬噸甚而四五十萬噸級的船塢也輕鬆建造出來。當今的航海業日益發達,作為人口大國,所需要的石油、鐵礦砂及各種材料設備等多是從歐洲,非洲、南美、波斯灣運來。
海島民俗
島嶼不但成為國家經貿往來的橋梁,島上的民俗也成為後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