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島嶼是唇(外一篇)(1 / 3)

島嶼是唇(外一篇)

史話

作者:複達

島嶼,處在江河湖海中,四周是汪洋,一個相對獨立封閉的世界,看似與周圍的一切毫不相幹,但事實上,一個島嶼的生死存亡繁華荒寂總是與大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島上熙來攘往,舟楫縱橫,與之相近的陸地則一定物產豐饒,貿易興旺。如果島嶼終年蠻荒,附近的陸地也不會繁華哪兒去。島嶼遠離陸地,經常被陸地上的人忽略,但正好是它的存在,成了捍衛陸地的安全屏障。原本,我們的海洋科技與文明走在世界前列,1405年,鄭和率領的二百四十隻船,載著二萬多名士兵去向世界各地展示中華古老燦爛文化與科技文明,船隊從江蘇太滄東瀏河鎮的劉家港出發,最遠處到達非洲紅海以及蘇門答臘和澳洲。這條航線從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3年)到1433年(明宣德8年),鄭和率領的船隊共走了七次,這條航線也就是我們後人所說的海上絲綢之路。在明朝以前的元朝或者更早的唐宋時期,我國的遠洋貿易非常發達,擁有世界貿易量最大的幾個港口和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以及商船。明成祖時期,中國的遠洋事業已經達到世界一流。到了明洪武年間,皇帝一道海禁令關閉了除廣州之外的所有沿海通商口岸,對外貿易遂告斷絕。後來,又下令禁瀕海民眾私通海外諸國,禁外藩交通,禁下海通番,島上民眾“片板不許下海”。 海上貿易一直被視為島民的衣食之源,修造船,航運、搬運等服務業,這些養活了數以萬計的沿海和海島民眾,一旦斷了生計,困於饑寒中,苦不堪言。不得不投靠倭寇,充當海盜,或直接參與搶掠,或悄悄進行走私,或為倭寇和海盜服務,或逃至海外。令人十分氣憤與不解的是,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皇帝一紙詔曰竟廢除了舟山群島所屬的昌國縣製,翌年又將幾十座島上的居民徙遷大陸。將土生土長的以海為生的人們驅趕出了海島,這一現狀持續了一百八十多年。到了清代,自順治十二年(1655年)元月至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整整二十九年,在“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的嚴厲政策下,島上僅有的民眾再次被強迫遷入大陸,所有繁華島嶼漸成荒蠻,望得見的是狂長的野草和流竄的海寇。清政府為了防漢製夷,還配套施行了空前絕後的閉關鎖國政策,下達不許打造雙桅大船的種種清規戒律,而與之同期,西方的造船業卻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尤其是十八世紀中葉英國工業革命後,隨著以鋼鐵為船殼、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輪船的問世,世界航海業揭開了劃時代新的一頁。迅速崛起的英國,以其多得數不清的艦船,在世界各大洋上橫衝直撞,恣意擴張。

如果說,島嶼是唇,陸地則是齒,唇亡齒寒。

因為海權之爭往往是陸地之爭的前沿。入侵一個國家,占有對方領土,掠奪財富,必從海上起紛爭。縱觀曆史,我國的每一次戰爭都是因島嶼而起。早在明朝時期的1535年,葡萄牙人在澳門停靠船舶,進行貿易,對於東方盛產的絲綢、瓷器、茶葉、香料這樣的名貴產品他們覬覦、垂涎已久。這些物產在當時,隻有皇宮貴族才可以享用。1557年,葡萄牙人租借了澳門,此後,葡萄牙人正式進入澳門,開始長期居留在此地, 1849 年,鴉片戰爭後,葡萄牙人推行擴張政策,經過30 多年的蠶食,占領了關閘以南的澳門半島。 1851 年,葡人占領氹仔島。 1864 年,又占領路環島。

再說澎湖列島,1604年,強大起來的荷蘭擺脫了西班牙的控製,占領了台灣的澎湖列島。每年運回荷蘭的財富達四十萬荷蘭盾,相當於四噸黃金,占荷蘭總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五,在當時的生產力狀況下,這已經是天文數字。一個世紀前,慘烈的中日甲午海戰就發生在劉公島。盡管大清帝國的海軍號稱世界一流,還是在這一戰爭中灰飛煙滅。甲午之戰使我國失去了東三省和澎湖列島。離我們最近的一場島嶼之戰是 1969年3月的珍寶島戰役。珍寶島是元寶形小島,故名珍寶島,原本是烏蘇裏江的半島,但後來因為水流衝擊,成了孤島,珍寶島位於黑龍江烏蘇裏江主航道中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蘇聯覬覦已久,隻是,他們入侵時,沒有想到遭到中國軍隊的猛烈還擊,打碎了蘇聯入侵的美夢。回望曆史,世界列強瓜分中國都是從海上的一些重要島嶼開始的。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們從不把拱衛海疆的島嶼當回事,卻成了外夷人眼中的天堂,所以,英國把彈丸小島香港占領了百年,建成了世界金融中心,葡萄牙把澳門占據幾百年,同樣建成了世界博彩業的中心。為了收回我們自己的領土,我們等了一百年,甚至更長。這期間,有很多人出生,但也有很多人死去,一百年太長,我們活不了那麼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