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鄒韜奮辦報特點在《生活》周刊中的呈現(3 / 3)

從九一八事變到1933年《生活》周刊被迫停刊,鄒韜奮發表了很多有份量的文章支持抗日,接連發表《寧死不屈的保護國權》、《痛告全市同胞》、《上海血戰抗日記》等號召人們團結抗日。人們在《生活》周刊上,常常可以看到鄒韜奮言辭犀利的批評國民黨人的文章,揭露國民黨政府的醜惡行徑。《生活》周刊發行量這時候已經達到每期15萬份,不僅在交通比較便利的城市隨處可見,即使在內地鄉村僻壤及遠在異域的華僑所在地,也隨處可見。最有趣的是不但承蒙許多熱心讀者自動介紹訂戶,而且訂戶還有傳代的,父親歸天,兒子還要接下去。⑩《生活》周刊的影響,已顯而易見。對於這樣一份“不聽話”的報刊,《生活》周刊引起反動派的仇視,國民黨政府是不會讓其繼續生存下去,《生活》周刊在1933年12月8日停辦。

鄒韜奮在刊物上發表的文章,踐行了他不畏強權的人格,同時在生活中,他的行為也讓人們見識到他的“硬骨頭”。 1936年,蔣介石通過杜月笙約鄒韜奮去南京當麵一談,蔣介石真正想做的是扣留或者說是軟禁他,讓他為其國民政府服務。當後來知道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後,他表示幸虧沒有去,並稱堅決不做“陳布雷第二”。(陳布雷主持報刊工作時期,立場鮮明,可是為國民黨工作後,開始變得言辭保守,為韜奮所不喜歡)後來生活書店被查封,麵對國民黨提出的種種合作方案,他都予以拒絕。寧願被關閉,也絕不同流合汙。

結語

立於大眾立場辦報,所刊內容以讀者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廣大讀者願意樂意看。保持獨立的立場辦報則使得所辦報紙雜誌能夠不受限於個人團體,從而在言論上自由獨立,贏得社會公信力。隻有兩者結合起來,所辦刊物最終才會贏得市場。鄒韜奮在20世紀20-30年代,能夠緊緊抓住這兩點,把《生活》周刊辦成發行量15萬份左右影響力巨大的刊物是值得稱讚的。無論是在《生活》周刊還是其他的刊物又或者是在開辦“文化碉堡”生活書店中,他表現出的永遠站在人民立場,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懼怕任何壓力,不屈服於任何利益集團的精神,是任何新聞人在從事新聞的工作中都應該堅持的。

參考文獻

①胡愈之:《我的回憶》,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18

②④⑩鄒韜奮,《韜奮自述》,學林出版社,2000:73

③⑤陳揮:《韜奮評傳》,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89

⑥鄒嘉驪,《憶韜奮》,上海學林出版社,1985:285-286

⑦⑨《韜奮全集》,1995:228、65-66

⑧韜奮紀念館編:《鄒韜奮研究第一輯》,學林出版社,2004:222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0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

實習編輯:李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