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自媒體時代媒體人的抉擇(1 / 2)

淺析自媒體時代媒體人的抉擇

傳媒e時代

作者:劉睿

【摘 要】一個微博便是一個“自媒體”。在近5億網民、3億微博的努力之下,自媒體已煥發出巨大能量。而在人人都是記者的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和職業記者該如何自我定位?本文對此作一探討。

【關鍵詞】自媒體 傳播 互播

互聯網的誕生,使長期以來三分天下的傳統媒體報紙、電台、電視,不得不進入變革期。這一波變革尚未完成,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又催生了自媒體。自媒體使人人都成為了記者,使以往的“傳播”變成了“互播”,傳統媒體和職業記者必須進入更深刻的自我變革,以應對自媒體時代帶來的顛覆性的傳播渠道與全新新聞價值觀的挑戰。

一、自媒體:傳播變成互播

“自媒體”一詞,來源於2003年7月美國新聞學會的媒體中心所出版的由謝因·波曼與克裏斯·威理斯聯合提出的研究報告,裏麵對“We Media(自媒體)”進行了明確定義,即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係相連之後,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和新聞的途徑。

MSN、ICQ等即時通訊工具的出現,使自媒體逐漸成為可能。而自媒體時代真正的到來,其標誌是博客的廣泛普及。近年來,微博的勃興則讓自媒體呈現出不可阻擋之勢。2010年,我國進入微博元年,之後便進入迅猛發展期,至今方興未艾。

微博作為自媒體的傳播優勢毋庸置疑:

微博可以即時傳播,隻要有無線網絡接收器,不論何時何地,人們都可以借助微博這個平台,發布自己的所見所聞,成為一名信息發布者。在自媒體時代,“黃金六小時”和“黃金四小時”也漸顯無力。尤其是在突發事件麵前,微博傳播的速度,是報紙,甚至目前的其他互聯網產品所望塵莫及的。

比之博客,微博隻需140字,大大降低了寫作門檻,也為人們進行實時傳播提供了便捷,更加適應現代都市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大大地推動了公民新聞時代的進程。

微博還使互動更加便捷。“關注”、“轉發”、“評論”等功能使微博成為一個喧鬧的話語廣場。粉絲越多意味著博主影響力越大,評論則使網友們可以對某一事件自由表達意見,即使是不評論的轉發也表達了網友們對一件事情的關注或是對某種意見的無聲讚同。另外,中國的微博有些采取實名製,削弱了互聯網社區交流帶給人們的虛擬感,使得每條信息的真實度大大地加強。

自媒體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傳媒與受眾的關係,使廣大受眾從被動的被傳播者變成自發乃至自覺的新聞播報者與信息提供者,單向性的傳播變成了多向性的互播。

二、自媒體對傳統媒體的衝擊

日益強大起來的自媒體,因其平等的傳播理念、同向的傳播價值和高速的傳播時效等特性,對傳統媒體無可避免地造成巨大衝擊。

傳統媒體開始依賴來自自媒體的新聞線索。“每個公民都是記者”,自媒體立足普通公眾,關注普通公眾,不僅日益成為新聞輿論的一個源頭,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引導著社會輿論的走向。比如大眾媒體直接從自媒體這個公共信息平台上尋找新聞線索;許多政府機構直接注冊微博,據統計,去年半年內僅新浪微博實名認證的政府機構微博就達630個。可見,自媒體正在以其特有的傳播理念影響著媒體的發展方向,同時作為民情民意表達平台,不僅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關注,而且還可能左右事件本身走向及未來發展趨勢。

傳統媒體的新聞價值遭遇挑戰。自媒體運行過程中,傳播主體與傳播客體為同一群體,信息的生產者、使用者具有相近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的同向性決定了自媒體新聞具有更加強烈的貼近性、趣味性、動態性,更符合目標受眾的偏好。而專業新聞機構在傳統新聞價值判斷下製作新聞,又經過層層過濾和把關再輸送給受眾,其中包含了記者的價值觀念,也包含了媒體的價值判斷,與自媒體原生態的新聞相比,其吸引力就明顯減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