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數字鴻溝”的形成及應對策略(1 / 3)

“數字鴻溝”的形成及應對策略

傳媒e時代

作者:張默

【摘 要】本文通過對網絡中存在的知溝現象進行分析,探討網絡中的知溝是如何產生的以及知溝在網絡中的影響。

【關鍵詞】數字鴻溝 網絡傳播 碎片化

進入互聯網時代以後,人們沉浸於數字化傳播帶來的便捷中。網絡傳播能夠改善以往信息貧乏及接收不均等現象,消除知溝。但“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 又譯為“數字區隔”)這一不容樂觀的事實也同時出現。“數字鴻溝”問題是國家、區域、群體之間已有的社會發展差距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它是不可回避的“積累溝”。

一、“知溝”理論及數字鴻溝的表現

1、“知溝”理論的提出

“知溝假設” (knowledge gap hypothesis)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蒂奇納(P.J.Tichenor)等三位學者於1970年提出。其實質是對大眾媒體普及時代信息流通的均衡性、公眾獲取知識的平等性提出了質疑。該假設認為:“隨著大眾傳媒向社會傳播的信息日益增長,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將比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獲取信息,因此,這兩類人之間的知溝將呈擴大而非縮小之勢”。“知溝”比較接近於“知曉溝”①。

2、數字鴻溝的表現

數字鴻溝表現在四個方麵,簡稱“數字鴻溝ABCD”。A(access)指互聯網接入與使用渠道;B(basicskills)指數字化時代需要掌握的“信息智能”;C(content)指網上內容;D(desire)指個人上網的動機、興趣。上述ABCD所帶來的種種信息落差、知識分隔和貧富分化,是互聯網發展必須應對的難題。網絡的使用者與非使用者之間的區隔已成為社會分層的新維度,它對傳統的社會結構正形成勢不可擋的衝擊。與此同時,網絡傳播的效果研究更是傳播學界一個無法忽略的課題。鑒於此,傳播理論中原有的“知溝假設”所涉及的傳播過程中由社會分層形成的知識差異現象,理應成為數字鴻溝時代傳播學研究的題中之意②。

二、網絡時代“知溝”現象的根源

1、客觀因素所造成的“知溝”

(1)區域化造成的差異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內部的區域差異,城市與農村,因硬件設施的不平等與資源的缺乏,造成互聯網的普及不均衡。截至2011年6月底,我國農村網民1.31億,占27%,而農民卻占我國人口基數的87.4%。(CNNIC,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2)經濟收入

互聯網的接入需要以經濟條件作保障,經濟收入決定硬件能否接入互聯網。富裕階層從普及時間、普及速度以及普及率上,遠超過貧困階層。

(3)教育程度

統計表明:網民的普及率隨著學曆的增高而增高,大專以上網民普及率達84.8%,說明網絡的使用能力與受教育程度緊密相關。

2、網民與非網民之間的“知溝”

網民無疑比非網民多了一種信息渠道,個體接觸與使用媒介的總時數不可能有太大的改變,發生變化的是媒介接觸習慣、信息尋求模式等。

(1)網民上網尋求信息的目的

青年上網的目的主要是信息獲取、交流溝通、網絡娛樂、商務交易(CNNIC,2009年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