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自媒體時代媒體人的抉擇(2 / 2)

從傳播路徑上說,自媒體不再是傳統媒體的一對多的扇形模式,而是多對多的網狀模式。同時,不同的載體之間信息發送路徑完全沒有技術屏障,如公眾隨時可以將博客上的信息拷貝到MSN,QQ、論壇上,各種載體支撐起了一個龐大的公共信息平台,完成一次又一次的信息發送、轉發,信息已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傳播,而是在公眾之間自主交叉互播,這比傳統媒體既定的傳播渠道要複雜得多,受眾量大得多。

“第一現場”逐漸成為非職業記者的舞台。時效性是新聞的生命力所在。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流程有嚴格的製度規定,需經過層層篩選、把關、編輯後才會到達受眾。在自媒體時代,新聞發布的技術門檻和“準入”條件降低。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者是記者,一般情況下,記者在接到新聞線索後才會趕到新聞現場,但自媒體時代,新聞第一現場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是記者,通過手機拍攝的畫麵可以在幾秒鍾內傳到網上,這種速度其他媒體無法比擬。

三、傳統媒體何去何從?

雖有上述諸多優勢,但自媒體也並非一塊無瑕美玉。新聞真實性存疑、媒體公信力較低、受眾選擇性困惑等缺陷也製約著自媒體的發展。基於自媒體的這種複雜特性,傳統媒體與職業記者在自媒體時代的應對之策,當是堅持新聞操守,合理借力自媒體的優勢,拓展媒體影響力。

媒體工作者在自媒體時代身肩重擔,既有引導價值的追求,也有自我監督的責任。媒介是全社會傳遞信息、引導輿論的重要渠道,是整個社會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橋梁和紐帶,使每一個媒介人都擔負著社會信息傳播、社會道德建設、社會輿論監督和社會及曆史文化積累的重任。

傳統媒體可以借助微博的力量,進行議題的設置。現今網絡輿論事件的形成有一種模式是:傳統媒體進行報道,然後被有心者上傳到網上,逐漸引起網友的關注和瘋狂轉載。緊接著網絡上的意見領袖推動事件的持續升溫,傳統媒體再介入,進行追蹤采訪和報道,網上再轉載,形成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的互動。該模式體現了媒介議程設置與公共議題設置之間的互動,以及傳統媒體在輿論引導方麵的影響力。

作為記者,則應當堅持持續性的長跑。一個有良知的公民,經常對眼前不喜歡或者憤怒或者思考過必須提出來的事情發表自己的見解,但這種持續性的長跑是很難的。可記者還是要去麵對事情的下一步,正是在記者持續性的關注中,越來越多的細節浮現出來。因此,記者持續性的長跑非常重要,這也是非專業記者很難做到的。

還應保持可貴的理性。“全民皆記者”,卻容易衝動。往往有心中的鬱悶要解,有一瞬間所看到的不滿要泄,還有很多事情,當他作為一個見證者,不得不表達,於是用微博、博客或者其他方式表達了,這是一種感性的行為,不排除相當多的人也會有理性,但作為記者必須堅守理性。職業記者還必須守住專業的底線。在自媒體的時代,職業傳媒人仍應不斷提升新聞專業理論與實踐水準。

參考文獻

①韓鴻:《論新媒體背景下的公民共享新聞學》,《新聞與傳播研究》,2006(3)

②楊萌,《微博開啟自媒體時代》,《競報》,2011

③喻國明,《媒體變革:從“全景監獄”到“共景監獄”》,《人民論壇》,2009(16)

(作者單位:合肥晚報社)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