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數字鴻溝”的形成及應對策略(2 / 3)

(2)網絡在信息內容供應方麵與傳統媒體的差別

目前中國的網上新聞基本是對傳統媒介的整合,原創新聞隻是“擦邊球”,且數量很少。網絡信息在內容上的無疆域性為不少網民所看重,且他們從網上獲取的知識有一部分是傳統媒介無法企及的。

(3)網絡在信息傳播方麵與傳統媒體的差別

網絡傳播具有信息容量大;時效性強;頁麵製作適合閱讀以及網民即時發布評論等特點。網絡信息的廣泛性和快捷性,正是它深受青年網民青睞的原因③。

3、網絡議程設置不同產生的“知溝”

網絡媒體增加了人們與信息接觸的機會,其營造的氛圍同樣影響受眾的選擇性記憶和理解,從而產生兩方麵的效果。一方麵,因媒體的二次解釋,增加了對複雜知識的理解,其超鏈接和便利性也可讓網民瀏覽其本不感興趣的話題,在一定程度上對數字鴻溝起到了消緩作用;但另一方麵因網絡媒體的自身議程設置,會影響受眾對知識的理解或取舍,不同互聯網媒體所倡導的形式及其議程設置的內容不同,導致了受眾認知的不同,從而形成了數字鴻溝。

4、網民自身因素產生的“知溝”

(1)網民“碎片化”需求形成的知識差異

網民上網的目的與訴求不一樣,從而導致網民的知識構成體係不同,導致了“數字鴻溝”。

(2)年齡結構與性別差異

在互聯網高度繁榮的今天,我國的網民年齡結構為10-19歲占26.7%,20-29歲占29.8%,30-39歲占25.7%,40-49歲占11.4%,50-59歲占4.1%(CNNIC,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可見年齡結構不均,造成不同年齡段的“數字鴻溝”差異。另一方麵,男女性別差異致使其互聯網訴求不一樣,形成知識差異。

(3)解讀信息能力與知識儲存能力的差異

網民因自身素質的不同,在解讀信息能力上具有差異性,對於公共事物和科學知識,需要有一定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同樣差異性也體現在個體知識儲存能力上,主要表現在兩方麵,一是知識儲存量越多,對新事物、新知識掌握越快,二是因為互聯網的超鏈接和高知識洪流性,人們瀏覽過的知識並未一定能被己所記,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沒有構建自身的知識儲存係統,雖然不斷地獲取知識,但並沒有在真正意義上獲得知識。

三、如何消除“數字鴻溝”

人類文化知識經曆了由產生到普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隻要存在知識,就必然存在知溝;也隻有在知溝存在的情況下,才能促使另一部分人不斷獲取新的知識,最終達到人類總體知識水平的提高。“知溝”的形成不僅是由客觀因素造成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身。如何填補“知溝”一直是傳播界所關注的,但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是,知溝並不是代表著“貶義”或“缺失”,它的形成也反映了人們在“碎片化”需求下對社會分工的合理化與優化,即知溝也反映不同知識儲備人才各自的長處與個人在社會中的獨有支點。“數字鴻溝”的消除,不是“一刀切”或統一的填補,而是需要客觀環境與主觀意願一起實施。從另一方麵說,如果個體意願認為某類知溝的缺陷並不構成對知識或認知的影響,這雖是宏觀層麵的“知識鴻溝”,但並不是個體層麵的“知溝”,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知溝”。用辯證而有效,客觀而求是的態度去認知判定,才是“除溝”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