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微博把關人的特點(1 / 3)

淺析微博把關人的特點

傳媒e時代

作者:柯敏

【摘 要】微博是基於互聯網終端發布精短信息供其他網友共享的即時信息網絡,因其低門檻、內容的簡短性、操作的便捷性等特點,在短短幾年時間裏發展迅速。在一些人為微博鼓掌喝彩的同時,另外一些人卻因微博中的謠言大傷腦筋。虛假消息和謠言的不斷出現讓人懷疑微博中把關人的消失。本文從把關人的相關理論出發,結合微博的特點,試析微博的把關過程,把關弱化的原因、如何健全其把關機製等問題。

【關鍵詞】微博 把關人 弱化

經常玩微博的人曾經應該都被這個微博消息所震驚:“著名武俠作家金庸,因中腦炎合並胼胝體積水於2010年12月6日19點07分,在香港尖沙咀聖瑪利亞醫院去世。”這是曾在微博上被瘋狂傳播的消息。最終被證實是假的。微博上假消息的屢屢出現,難免會給人造成一種錯覺:過濾不良消息的把關人似乎在微博平台不起作用。

每個微博用戶都可以自由地發表消息和評論,輕鬆地查看和轉發他人的消息。無論是發布,還是獲取,用戶們通常都感覺不到把關人的存在。其實,微博和傳統媒體一樣,也存在著把關人,隻是微博中把關人的作用被弱化了。

一、弱化≠消失

“把關人”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於1947年提出的,以解釋人們食品習慣的改變。他的“把關人”概念建立在“渠道理論”基礎之上,並與傳播聯係起來。1949年,懷特進行了著名的有關電訊稿編輯的研究,把“把關人”概念應用到了新聞研究領域。此後,在他們的研究基礎上,麥克內利、巴斯、吉伯、休梅克等學者都對“把關人”理論進行了相關的研究。

“把關人”既可以指個人,如記者、編輯、總編,也可以指媒介組織。在日常的新聞傳播中,“把關人”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麵對社會上大量的新聞素材,大眾傳媒會依據一定的立場、方針、價值標準和受眾需求進行一種有目的的取舍選擇和加工活動。在傳統媒體中,把關是一個多環節、有組織的過程。那麼,微博中的把關又是怎樣的呢?

用戶在微博上發布消息,雖然不會像報紙上刊載消息要經過記者、編輯、總編等人的層層把關,但也是需要經過多重關卡的。第一道關卡便是消息發布者自己。每個微博用戶都是自己微博內容的把關者,選擇什麼來發布、轉發和評論,都是有個人標準的。有人的微博是個人心情的記錄本;有的是經典笑話集;還有的是集個人心情、生活瑣事、笑話、星座、新聞等於一體的百科全書。由於年齡、職業、興趣愛好等不同,每個人的選擇標準也會不同。但不管選擇的標準是什麼,選擇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把關。

第二道關卡便是微博平台的運營商和網友。用戶發布的信息,首先會受到微博平台的監測。一些含有敏感詞彙的信息會被機器過濾掉。但是,就微博中海量的信息而言,機器過濾掉的畢竟是極少數。大部分信息,其中不乏虛假消息或謠言,會傳播出去。對於網友來說,麵對自己感興趣的消息,他們會有兩種選擇,相信和不相信。對於可信度值得懷疑的信息,有些網友會通過各種渠道去求證。互聯網的聚合力量是強大的,微博也不例外。經過眾多網友的努力,終有可能還原事實的真相。

第三道關卡是傳統媒體。網絡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權力。越來越多的熱點新聞發源於網絡,在網絡上受到網友的廣泛討論和傳播後,才引起傳統媒體的介入,傳統媒體會根據自己的標準進行把關。對於虛假新聞,傳統媒體會進行求證,然後告知公眾真實的情況,對微博上的不實新聞進行去偽求真的工作;對於微博傳播內容不全的,傳統媒體會進行詳盡地跟進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