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環境下我國輿論格局的新變化
傳媒e時代
作者:田甜 孟筱萌
【摘 要】中國進入互聯網時代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了,在這期間,新媒體經曆了一係列的變化:從無到有;普及率從低到高;影響力從低到高。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整個媒介環境經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媒體時代”也隨之拉開了序幕。本文主要以“我爸是李剛”一案分析這種輿論格局的變化過程及其帶來的影響,以及該格局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 “我爸是李剛” 公共輿論 新格局
所謂輿論,簡言之,就是指社會媒介關於社會公共問題的意見、態度以及評論。因其影響範圍廣,具有公共性,所以又被稱為“公共輿論”。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傳統媒體一直充當著社會公共輿論的主導者,而這種主導的力量就來自對新聞事實的選擇,傳播者總是以政治經濟利益和文化價值取向作為選擇新聞事實的首要依據。在某種程度上,傳統媒體主導輿論也可以說是政府在主導輿論,受眾無論是接受信息還是傳播信息,基本上都處於一個比較被動的位置。但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新媒體逐漸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政府主導輿論的局麵開始逐漸發生變化,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不再是單一的傳統媒體,而是有著海量信息的互聯網。在互聯網上,人們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來自各方麵的信息,對於事件人們的不同看法,同時發表自己的意見,自由的與其他人交流,甚至把自己作為一個意見領袖,傳播自己的觀點。總體來說,現今的輿論格局已經從政府對輿論的主導演變為政府、媒體和公眾三方對輿論主導權的爭奪。
一、“李剛門”事件
2010年10月16日晚,在河北大學校內,李啟銘開著一輛黑色轎車撞飛兩名女學生,但是當時他並沒有下車,而是若無其事的繼續前行,被攔截後,還直呼“有本事你們告我去,你知道我爸是誰嗎?我爸是李剛!”事發之後,最快做出反應的是網絡媒體,一時間,各大論壇網站紛紛有人發帖留言,“我爸是李剛”這句話也迅速走紅。在天涯論壇的一個題為“河北大學‘李剛門事件’”的帖子,在事發後的短短一個月左右點擊量超過55萬次,回帖量也近萬條。在網絡中,各種反映該事件的消息和帖子不斷的被轉載,大部分網民都對李啟銘表現出了強烈的憤慨。網絡的傳播機製使“李剛門”事件迅速在社會上掀起巨大的浪潮,而李剛父子則被公眾推入了浪潮的中心。
二、“李剛門”事件中政府、媒體和公眾對輿論引導的博弈
1、政府
政府,具有作為公共管理機關和作為組織通知工具的雙重屬性。一是利用選民賦予的公共權力,執行社會公共事物的機關;二是代表經濟占統治地位階級的根本利益,是一個專門的組織統治工具。
2、媒體
媒體,特別是新媒體,讓媒體在公共事件的輿論引導中,不僅成為重要的傳播渠道,同時也成為重要的輿論聚集場所。
3、公眾
公眾是公眾事件的指向對象,因此他們對於相關信息有著極大的渴求。一方麵他們積極主動的通過各種途徑尋求與事件相關的信息,作為決策和行動的依據;另一方麵他們也會通過自身的體驗和交流對各種信息進行印證、評價和傳播,最終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監督和批評政府的決策和措施,以及媒體的報道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