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理論是德國女社會學家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提出的。在其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一書中,對這個理論做了全麵的概括。這個理論假說大致包括以下三個命題:第一,個人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第二,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成本過程;第三,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環境”來影響和製約輿論。⑤在大眾傳播過程中,作為個體的受眾,在接收到信息後,缺乏有效表達自我意見和了解他人意見的途徑,很大一部分人選擇保留自己的看法,為了避免陷入孤立狀態,他們在沒有明確群體多數人的觀點時,一般傾向於“沉默”。隻有發現自己屬於“多數”意見時,他們才會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現象最終導致的是輿論的一邊倒,很難形成一種理性的社會意見。
在自媒體傳播時代,媒介技術的發展,帶來了豐富多樣的媒介形式,例如前麵提到的:bbs,博客,QQ等,這些媒介的出現,一方麵為受眾提供了自我表達和獲取外部信息的途徑,另一方麵,由於自媒體傳播中,媒介使用者的身份是虛擬或者隱匿的,這為他們公開發表意見提供了便利。受眾在接收相關信息後,通過自媒體了解他人的觀點,由於身份的隱匿性,他們在心理層麵不再迫於壓力選擇“沉默”,而是通過這些自媒體來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整個輿論的形成不再是一邊倒,而是形成“百家爭鳴”的輿論熱點。
2008年北京奧運會,劉翔因傷退賽,當時整個社會對於此事幾乎是呈現一邊倒的質疑和不解,僅有少數表示理解的聲音。受眾在通過電視或者其他媒體了解到這一消息後,也許自己的態度並不是很明確,而當社會上批評指責的聲音大於理解和寬容的聲音時,很多立場不堅定的受眾便附和“多數人”的意見,於是,輿論便以滾雪球式的方式呈現出一邊倒。在這種以媒體為中心的傳播模式中,受眾自我的觀點很難得到相應的表達,話語權的缺失,使得受眾隻能接受傳播者的意見。
(2)體育受眾行為特征
在探討體育受眾在自媒體語境中行為層麵特征之前,首先對體育受眾進行簡單的分類,以便進行相應的考察。在這裏,筆者引入布迪厄的“場域理論”。
對於場域(field)這一概念,布迪厄這樣說過:“我將一個場域定義為位置間客觀關係的一網絡或一個形構,這些位置是經過客觀限定的。”布迪厄的場域概念,不能理解為被一個定邊界物包圍的領地,也不等同於一般的領域,而是其中有內含力量的、有生氣的、有潛力的存在。在體育傳播中,可以將受眾分為兩大類:獨立於“場”的受眾和存在於“場”的受眾,這裏的場域是指體育信息傳播的某種氛圍或者規範。通俗地來講,就是現場受眾和媒介受眾。
①體育現場受眾。所謂現場受眾就是指受眾在體育傳播過程中是身處體育信息產生的現場,他們親眼目睹而且可以參與體育信息的形成,如體育比賽現場的觀眾。
體育受眾中的現場受眾,他們在體育新聞和信息發生的現場,在前自媒體時代,他們接收這種現場新聞和信息後,由於缺乏自我表達的媒介,他們一般隻是對信息進行自我傳播和簡單的人際傳播,在這種傳播過程中,他們並沒有充分意識到自我在傳播過程中的自主性和參與性,話語權意識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