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傳播範圍更廣。由於技術手段的變革,全球性的互聯網絡逐漸構建起來,受眾通過點擊便可實現跨地區的相互連通,整個世界就好像一張巨大而又無形的網將每個人的生活緊密聯接在一起。在這種媒介環境中,幾乎所有的網民都成為了謠言潛在的傳播對象,謠言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可由點擴張成麵。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方便快捷的媒介技術和數量眾多的接收群體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載體和更加廣闊的空間。2010年,來自山西的五名造謠者,幾條短信便使太原、晉中、長治、晉城、呂梁、陽泉六地幾十個縣市數百萬群眾走上街頭“躲避地震”。事後,這五名造謠者被分別處以5至10日不等的行政拘留和一定數額的罰款。對這一事件加以分析不難看出,其實他們也並沒有十分險惡的目的,有的是為了起哄、有的是為了提高點擊率、有的純粹就是為了開玩笑。或許他們自己也沒有想到不經意間的一個舉動會造成如此大的後果。但這就是網絡,這就是網絡對信息的蒸騰所產生出的巨大能量。
第三、傳播時效更短。近年來,由於各級政府對網絡的重視不斷加強,各種突發事件的處置預案做得更加充分,以及社會各界及公眾對信息判斷力的提升和網絡媒介技術手段的加強,使得網絡謠言的壽命也越來越短。比如說在“蛆橘事件”當中,四川省農業廳在謠言一出就立刻召開新聞通氣會,將所查實的事件實情予以公布;在“山西地震”事件中,山西省地震局多次發布公告進行辟謠,公安機關立即對謠言來源展開調查;在“皮革奶粉”事件中,農業部在官網上多次聲明,抽檢的生鮮乳樣品、奶站、運輸全部符合有關規定,沒有檢出皮革水解蛋白等違禁添加物質,生鮮乳質量安全狀況總體良好。正是因為政府部門的快速反應和信息聯動,才使得謠言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消亡,沒有產生更大的群體性事件。
除此之外,網絡謠言還具有匿名性、可複製性、片麵性、煽動性和反複性等特點。其在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具有著極大的破壞力,它可以損害一個人的名譽,阻滯其個人的發展,進而導致個人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它也可以影響一個單位、一個企業甚至一個行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使之產品形象受挫,蒙受巨額經濟損失,甚至麵臨破產倒閉;它甚至可以左右民眾的情緒,進而觸發某些公共事件,影響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不難看出,合理有效地抵製網絡謠言已成為一項十分緊迫且十分必要的艱巨任務。
謠言止於智者。在網絡媒介中,如何及時有效的控製和應對謠言的傳播,需要社會公眾、各級政府和新聞媒體的共同努力。筆者認為,做好以下幾個方麵的工作,對於防範網絡謠言的產生、消解網絡謠言的破壞力會起到十分重要和積極的作用。
第一:建立全麵、可行、有效的防控機製。筆者認為,如能建立起一套融法律、預警、獎懲、反饋、協調於一身的工作機製,那麼謠言的生存空間便會被大大壓縮,危害程度也會隨之降低。
要建立機製首先就要有法可依,有法可依的機製才具有嚴肅性,具體執行起來,才更加公平、更加透明、更加有力。我國《刑法》對以造謠等方式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編造並且傳播影響證券交易的虛假信息、捏造並散布損害他人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的虛偽事實、編造恐怖信息等等行為作出有罪規定;《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中也要求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中不得含有“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的內容;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對於“利用互聯網造謠、誹謗或者發表、傳播其他有害信息,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製度,或者煽動分裂國家、破壞祖國統一”的行為,將依照刑法的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