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如何抵製網絡謠言(1 / 3)

淺談如何抵製網絡謠言

傳媒e時代

作者:陳濤

【摘 要】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絡謠言在大眾生活和意識形態領域內不斷地發生和蔓延,並逐漸產生了一些新特點。網絡謠言不僅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諸多不良影響,也給政府公共治理帶來極大挑戰,影響了社會穩定。本文通過對幾例較為典型的網絡謠言案例的深入評析,進而梳理出網絡謠言區別於其他謠言所獨有的特點,以此來告訴公眾防堵治理網絡謠言已是一件十分必要和緊迫的事情。

【關鍵詞】網絡謠言 防控機製 信息公開

2011年2月17日,網絡上出現了一篇名為《內地“皮革奶粉”死灰複燃,長期食用可致癌》的文章。文章說,銷聲匿跡數年後,內地再現“皮革奶粉”蹤影,疑有不良商人將皮革廢料和動物毛發等物質加以水解,再將產生出來的粉狀物摻入奶粉中,意圖提高奶類的蛋白質含量蒙混過關。文章一出,立刻引起軒然大波,全國奶製品企業和監管部門的神經立刻緊繃起來。事後,經有關部門抽檢,沒有檢出皮革水解蛋白等違禁添加物質,生鮮乳質量安全狀況總體良好。很顯然,這是一起典型的網絡謠言事件,謠言雖然破了,但消費者對我國乳製品的信心卻再一次遭遇重創。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裏氏9.0級大地震,隨後福島核電站發生核泄漏事故。誰也沒有想到這起嚴重的核事故竟然在中國引起了一場令人咋舌的搶鹽風波。從3月16日開始,我國部分地區開始瘋狂搶購食鹽,許多地區的食鹽在一天之內被搶光,更有商家趁機抬價,市場秩序出現混亂。引發這起搶購潮的是兩條在網絡上傳播的消息——“食鹽中的碘可以防核輻射”、“受日本核輻射影響,國內鹽產量將出現短缺”。事後,經有關部門調查發現這又是一起利用網絡渠道傳播謠言的惡性事件,它直接導致了一場席卷全國的輻射恐慌和搶鹽風波。

以上兩起事件是近年來較為典型的利用網絡渠道進行謠言傳播並且造成嚴重後果的事件,我們把這類通過網絡介質(例如郵箱、聊天軟件、社交網站、論壇等)而傳播的沒有事實依據的話語被統稱為網絡謠言。

當下,互聯網憑借其快速、海量的獨特優勢已成為人們獲取新聞和資訊的最主要媒介。隨著BBS、博客、微博等新應用技術的不斷湧現,以往僅僅作為信息接收者的網民轉而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互聯網媒介開始屢屢介入人們的公共生活,並不斷製造出各種網絡新聞事件,催生熱點話題,對社會生活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在人人都是新聞人的當下,謠言信息已逐漸成為互聯網快速發展背後的深刻隱憂之一,並且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逐漸體現出更新的特點和更大的危害。

與一般謠言相比,網絡謠言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傳播速度更快。網絡謠言與其他網絡資訊一樣具有傳播速度迅捷、傳播範圍廣泛的特點,從謠言形成到產生社會影響的時間已大大縮短。如2008年的一條短信在很短的時間內便使全國第二大水果柑橘出現了嚴重滯銷的局麵。這條短信是這樣的——“告訴家人、同學、朋友暫時別吃橘子!今年廣元的橘子在剝了皮後的白須上發現小蛆狀的病蟲。四川埋了一大批,還撒了石灰……”,也就這短短的幾十個字,通過一部手機向另一部手機、一台電腦向另一台電腦的發散式的傳播,迅速輻射開,加劇了人們的恐慌心理。在湖北,大約七成柑橘無人問津,損失高達15億元;在北京最大的批發市場,商販們開始賤賣橘子,頭一天還賣每斤0.8元—1元,次日價格僅剩一半;在山東,商販為了證明自己的橘子無蟲,一天要吃掉6至7斤以“示眾”。由此可見,網絡謠言的傳播速度之快是社會公眾所難以預期和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