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網絡輿論監督(1 / 2)

淺談網絡輿論監督

傳媒e時代

作者:張灣 楊希

【摘 要】在社會的大轉折時期,輿論監督這一詞彙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人們也越來越期盼輿論監督。而隨著新聞媒體的快速發展,網絡開始普及。人們開始借助網絡來進行輿論監督,相比起傳統媒體,網絡有著自由、全民的優越性,雖然也有其缺點,但不可否認,網絡在輿論監督方麵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關鍵詞】網絡 輿論監督

中國在從一個傳統的社會向現代化社會“速進”過渡時期,在舉世公認的工業化、城市化的成就後麵,也積澱了工業化國家過去在轉型期間遇到的普遍問題,主要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政治和經濟腐敗蔓延,以及當代世界的社會偏離(賣淫、賭博、吸毒、不當行為、犯罪、放蕩、流浪、自甘潦倒、性倒錯等),以及一些中國特有的問題,諸如極左意識形態的終結與真空、人口超飽和、地區發展失衡、民族問題、作為社會穩定因素的道德力量(包括宗教)的缺失、作為後發國家又一次受到了信息社會的挑戰等等。①這些困難對於國人來說,都是從未遇到過的。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解決國民心中對國家、社會產生的矛盾,表達普通大眾的想法,這就需要新聞媒體去勝任這個角色,去成功構建當代公共領域,在國家和人民之間搭建一座溝通、理解的橋梁,緩和社會矛盾,緩解大眾心中的疑惑,表達大眾的意見。

隨著通訊技術和網絡的飛速發展,網絡對人們日常生活、思想觀念產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大眾對信息需求量的增加和對輿論監督的需求使得網絡深入千家萬戶,聯係著千千萬萬個大眾。不同於傳統媒介,網絡媒介更具全民性和自由性,輿論監督力量勢必比傳統媒體更加強大。

一、網絡輿論監督的及時性和全民性

今年初,一些網友在微博上上傳了一些被拐賣兒童乞討的照片,引起大規模網友的轉發,微博上一直不斷的討論著被拐賣兒童乞討的問題,使得很多網友由信息接受者轉變為了信息傳播者,人們開始關注自己周邊的世界,不斷將自己了解的情況傳上微博,使得這種輿論監督時時存在,成為一種常性。這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也正是因為網絡媒體的及時性、全民性、無限傳播性,使得國家公安部將核查微博每條打拐線索,直到現在,人們的關於打拐微博仍在不斷的更新,各種相關信息不斷在微博上彙集,網絡凝聚著普通大眾,使得他們順利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

二、網絡輿論監督的強大影響力

無處不在的網民不停地提供信息,實行所謂的議程設置,不斷地強化人們的記憶,使得人們開始並沒關注的問題變得重要起來。就像這次微博上拐童事件,可能當一個人在提及這件事情時,並不能引起這麼強烈地關注,但當很多人開始轉發這些微博,不斷地跟新新聞,使事件賦有感染力和傳染性,使人們開始注意這起事件,形成一個主流的認知態度,微博上為此轟轟烈烈。這種網絡群體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整個社會的輿論走向和政府決策,拐童事件因公安部的參與,在強大的輿論聲浪中,對事件發展和決策方向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因為網絡,議程設置從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轉向了社會生活更廣闊的天地。

三、效果的直接性

因為強大的輿論聲勢和全民的參與,網絡輿論監督避免了重複監督且節省了監督環節,使監督效果體現了直接性和快速性。拐童事件在中國近幾年一直存在,但在此之前,並沒引起如此大的關注,因為微博,網絡的力量通過共同交流觀點,能夠在短時間內最大範圍地凝聚起多數民眾,並使相互間身距千裏的民眾有種麵對麵、身臨其境的感覺,為進一步形成強大的輿論創造基本條件。

2010年2月,肇慶市公安局、佛山市公安局率先開通了公安微博,成為全國首批通過實名認證的公安微博。此後,其他各地市相繼開通,2010年5月11日,廣東公安微博群正式亮相,8月份又開通了公安微博。

子女落戶、舉報案件線索,發條微博就有回音;拯救自殺網友、追捕犯罪嫌疑人,微博“給力”顯威力……通過微博這一新興載體與網民互動,交流辦事程序和征求建議,實現政令通達與民意反饋的即時彙通。2010年,公安機關“織圍脖”的做法引起網民廣泛關注並獲得了好評,“公安微博”也成為2010年互聯網上的“熱詞”。

因此,網絡媒體比起傳統媒體對於輿論監督,有著更大的優勢,網絡開始趨向真正公平透明的社會輿論監督。網絡輿論由於代表著大多數人的真正意見,真實地反映社會心理和社會情緒,由此產生了哈貝馬斯所描述的公共領域的功能:“一則討論公共事務,產生公眾輿論,形成公共意見,進而影響公共決策;二則對公共權力進行監督和批評”。②

但即便網絡媒體在輿論監督方麵比傳統媒體有更多優勢,備受矚目,它依然存在致命的弊端。首先,信息的準確性無法核實。前段時間微博上一條短短的消息,使得金庸被傳“去世”,引起網上嘩然一片,在短短半小時內,該微博被數千網友轉發。大家在四處打聽消息真實性的同時,也表達對金庸先生的不舍之情,幾分鍾之後被證實是假消息,《中國新聞周刊》兩度對發布假消息表示道歉,最終周刊副總編輯、新媒體總編劉新宇,以及當事編輯鄧麗虹雙雙辭職。當事人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這是新媒體交的‘學費’。”網絡輿論往往是網民對自己所感興趣或關注的話題並且在一個相對有限的時間段裏討論,這就可能導致人們對事件本身了解不全麵,也沒有去對事件做相應的調查和分析,最後出現的網絡輿論就失去了其正確性。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