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博引發社會熱點事件的過程淺析(1 / 2)

微博引發社會熱點事件的過程淺析

傳媒e時代

作者:吳麗娜

【摘 要】微博是新興的傳播工具,其本身得天獨厚的傳播優勢給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麵都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筆者從2011年紅遍網絡的“郭美美炫富事件”入手,從傳播學角度對微博特性引發社會熱點事件的過程進行了探討。發現在這個過程的產生、擴大和升級的各個階段,所受微博影響的因素都是不同的,並且在不同階段引發的公眾的關注點也不同。

【關鍵詞】微博 議程設置 群體極化

微博,即微博客(Micro Blog),是一個基於用戶關係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台,用戶可以通過WEB、WAP以及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並實現即時分享。自2009年微博興起以來,越來越多的熱點事件在微博上發端、蔓延。微博逐漸從一種社交工具演化為普通民眾介入公共事件的強大武器。悉數2011年的網絡熱門事件:從“我爸是李剛”到“小悅悅事件”,再到關注人數過億,超越以往任何娛樂話題的“郭美美事件”,我們可以發現,微博在引發這些社會熱點時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本文以“郭美美事件”為例,分析了普通的富家女炫富事件為何會產生一係列的蝴蝶效應,引發出一場全民對紅十字會的信任危機。

2011年6月20日,新浪微博上賬號為“郭美美Baby”的用戶引起了眾人矚目。她在網上公然炫耀其奢華生活,僅20歲的她稱自己是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並通過新浪微博實名認證。網友開始紛紛質疑,一時間郭美美炫富成了網民關注的熱議話題。而以她為引爆點,在全國範圍內迅速刮起了一場對紅十字會的信任風暴。民政部的相關數據表明,去年上半年,全國社會捐款為100.5億元,今年較去年減少了74億元,降幅達73.6%。正如紅十字會副會長趙白鴿所說的:“郭美美三天毀了紅會一百年”。

目前,有關微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博的傳播機製探討、微博對傳統媒體的影響探討、微博的商業模式探討三方麵。筆者發現,學界雖然在微博的傳播特性以及傳播機製方麵多有探討,但是對微博引發並形成社會熱點事件的研究還缺乏係統性的闡述。本文旨在闡明微博對於社會熱點事件以及公眾議題的形成有著重大的意義,以便微博能不斷改進和完善,更好地服務於社會公共事件。

一、微博引發社會熱點事件的過程分析

1、產生:微博新特性引發關注

首先,微博的內容短小精悍,對信息發布者門檻要求較低,且廣泛分布在桌麵、瀏覽器、移動終端等多個平台上,用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即時發布信息。這些特征就為郭美美炫富提供了一個平台,同時也為各路網民提供了發聲筒,形成了信息急速傳播的又一平台。

其次,用戶可以在第一時間轉發評論別人的微博,可以根據自己需求搜索、加關注。不管是用戶還是其粉絲,他們的身份都在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不斷轉換,使互動達到了一種空前自由的狀態。這種傳播模式突破了以往傳統媒體的線性傳播和網絡媒體的網狀傳播,形成了其獨特的鏈狀、環狀、樹狀的對話結構①。據統計,2011年6月20日當天,郭美美的新浪微博好友僅2126人,僅僅三天後就達到了19萬人次,不久後達到最鼎盛的70萬人。

最後,引爆這次事件最關鍵的一點便是微博的實名認證機製。以新浪微博為例,娛樂、時尚、生活、體育等13個領域的個人用戶,以及政府部門、媒體、學校等7類機構用戶可以申請加V認證。個人用戶申請加V的要求是:“微博賬號需有頭像、綁定手機、粉絲數100、關注數50”。如果是機構用戶,還需要填寫相應的公函。在滿足上述條件的前提下,新浪微博還會要求用戶提供相關的證明材料。新浪微博在身份認證有關說明中就清楚地寫著:“微博使用實名,且為最被公眾熟知的姓名或稱謂;確保提供準確詳實的身份說明介紹;確保提供確切可驗證的即時聯係方式,如郵箱、單位和個人電話;提供身份及工作證明的掃描件,證明係本人申請。”②正是因為加V用戶其身份經過認證,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與可靠性,所以郭美美“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的身份才深深刺痛了網友的眼球,引發了一係列質疑,導致輿論對象由郭美美本人轉向了紅十字會,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輿論偏激和失控。

2、擴大:與網絡社區、傳統媒體等其他平台形成疊加效應

“郭美美事件”的轟動,可以說是微博、天涯社區以及傳統媒體共同作用、形成強大的疊加效應的結果。

事件初始階段,基本沒有上各大門戶網站,隻是依靠微博和天涯兩大社交網絡的互動,進行信息的交流與實時跟進。微博通過轉發功能,將事件不斷聚合、裂變,使其迅速登上最熱話題榜。而天涯則是展開了強大的人肉搜索,在公開信息的同時為網友提供了娛樂平台,不斷吸引著公眾的注意。初步形成了微博的碎片化傳播同天涯的深度挖掘緊密結合的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