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5日,央視新聞頻道播出了《究竟誰是郭美美?》的報道,並附播了評論《除了聲明更需要證明》。6月30日,新聞頻道東方時空欄目播出《公益與私利:“郭美美事件”真相調查》,深度盤點“郭美美事件”始末,並報道天略集團董事長丘振良否認認識郭美美,也否認見過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郭長江。此外,三聯周刊等紙媒也在紛紛跟進報道。一時間,“郭美美事件”真正從網絡跳到了現實,進入全國觀眾的視野。
在傳統媒體時代,作為傳播者的主流媒體掌握著話語權,擁有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權利,影響著受眾對周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而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這種話語權逐漸掌握在了既作為主體又作為客體的網民手上,用戶可以根據自己喜好和需要設置議題,采取匿名形式參與話題討論,隨著同一議題被廣泛關注的人數和次數的不斷增多,逐漸形成公眾輿論的洪流。同時,像微博這種具有龐大傳播效力的新媒體,也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為傳統媒體的報道設置議程。尤其像“郭美美事件”這類始發於微博、通過網絡不斷擴大的新聞事件,傳統媒體往往處於被動跟進的位置,因而慢慢形成了網絡輿論熱點為傳統媒體提供新聞素材的趨勢。
可以看出,在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下,一方麵,傳統媒體注意報道網絡輿論焦點話題,進行深度報道,挖掘事件的深層社會意義,公布權威信息,將輿論領向更理性的方向。另一方麵,通過傳統媒體,網絡輿論會產生更廣泛的影響力,“網絡提供了輿論滋生和放大的平台,傳統媒體成為輿論最終落地的‘助推器’”③。
3、升級:微博產生了群體極化效應
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是由詹姆斯·斯托納於1961年提出的。群體極化是指在群體中進行決策時,人們往往會比個人決策時更傾向於冒險或保守,向某一個極端偏斜,從而背離最佳決策④。芝加哥大學法學教授凱斯·桑斯坦認為互聯網中也存在著群體極化現象。他指出,在網絡和新的傳播技術的領域裏,誌同道合的團隊會彼此進行溝通討論,到最後他們的想法和原先一樣,隻是形式上變得更極端了⑤。
“郭美美事件”中最早的關注點從美女、豪車、炫富,後來慢慢放大到富二代、慈善機製、公益機構運作;從本來隻涉及個人信息逐漸延伸到公共信息;從一開始的質疑上升到後來的圍觀,甚至圍攻。之所以會產生這種變化,正是由於微博傳遞信息時本身所具有的碎片化、情緒性、匿名性特征使得群體極化偏移。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媒體的介入,這種群體極化效應又從網絡蔓延到現實之中,因而產生了如此轟動的效果。
三、微博事件與公共關注
可以說,如今的互聯網已進入了微博時代。微博所扮演的角色不再隻是一個社交網絡那麼簡單,它是人們第一時間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時還是人們參與討論社會熱點事件的重要平台,甚至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微博也對某些社會問題的暴露、挖掘和解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微博的快速發展不僅是一場互聯網技術的革命,更是公民參與社會公共事件的一大飛躍。
筆者以“郭美美事件”為個案,對微博特性引發社會熱點事件的過程進行了探討。發現一件熱點事件的發展是個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的產生、擴大和升級的各個階段,所受微博影響的因素都是不同的,並且在不同階段引發的公眾的關注點也不同。本文將這些因素分別加以研究,凸顯了微博在社會熱點事件中的傳播優勢,以便微博將來在公共事件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此外,我們可以看到“郭美美事件”隨後牽扯出的一係列議題,有的與郭美美有關,而有的則並無多大關係,這些衍生出來的邊緣議題和延伸議題,有時會轉移公眾的注意。我們需要注意並警惕的是:某些重要的公共事件會不會被取代,公眾輿論的走向怎樣才能不被牽引到一些八卦事件或對事件主角的圍觀、人身攻擊上。
參考文獻
①夏雨禾,《微博互動的結構與機製——基於對新浪微博的實證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2010.4
②李麗,《微博加V,一定保真?》,《中國青年報》,2011-8-9
③詹新慧,《網絡媒體的社會守護與輿論引導》[J].《傳媒》,2008(4)
④http://baike.baidu.com/view/
1226122.htm
⑤[美]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