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微博對公共領域建構的影響(1 / 3)

論微博對公共領域建構的影響

傳媒e時代

作者:胡曉 薛嶽

【摘 要】近年來,微博這一新型社交網絡平台,憑借自身的集聚性、交互性、裂變性、圈群化的傳播特征,再加上相對自由多元的言論、個性化的定製內容、多媒體融合等內容特征,讓人們看到了“新型公共領域”的曙光。微博所提供的多元話語平台、“理性交往模式”的試驗場以及圍觀對“潛在民主”的實現,對公共領域的建構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微博 公共領域 話語平台 理性交往

公共領域這一概念,最早由漢娜·阿倫特在古希臘公共領域的論述中提出,後經過哈貝馬斯的係統研究而廣為人知。在哈貝馬斯的定義裏,公共領域是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眾的領域”,這一公共空間介於私人領域與公共權力領域之間,公民在這個公共空間內對社會事務進行公開討論,並形成公共輿論。

微博作為一種新興應用,在公共領域範式下更顯“微”力無窮。2012年1月16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1年12月底,我國微博用戶數達到2.5億,較上一年底增長了296.0%,網民使用率達到48.7%①。當前語境下,微博在公共話語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11年《輿情藍皮書》調查得出,2010年138起社會輿情熱點事件中,微博首次曝光的事件為22起,占比由2009年的0%上升為16%②。那麼,微博的無邊“微力”是如何發揮的?

微博以用戶“關係”為基礎,以用戶自生產的“信息”為內容,以裂變式傳播為推動力,形成了社會化的信息發現、分享與傳播平台,具有以下四個傳播特性。

1、集聚性。微博進入門檻低,幾乎每個有表達意願的人都能擁有這一“自媒體”,大量原創內容因此被激發。這打破了傳統媒體“中心化”結構,突破了信息傳播的壟斷壁壘,成為多元信息的集聚地、多元輿論的發聲場。

2、交互性。微博將基於社會關係的線下人際傳播與線上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等方式整合,形成了多種傳播模式的傳播格局,大大增強了用戶之間的互動性;同時,微博所具有的評論、轉發、私信等互動功能越來越完備,新浪桌麵客戶端的推出,更是為快捷、時效的交互傳播創造了條件;另外,140字的限製,使得單條微博大多短小精悍,不僅降低寫作門檻,更加快了更新速度,這種“短、平、快”的傳播方式,更促進了微博的互動與交流。

3、裂變性。微博最大的特點是賦予每個個體創造並傳播內容的能力。同時,這種傳播,不是簡單的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線性傳播模式,而是多對多的裂變式傳播,所以傳播數量往往呈幾何級增長。

4、圈群化。不同職業、興趣、地區、年齡、身份,相似的話題、組織、人物、個性等,都促使微博使用者自覺聚集到不同的圈群。圈群活躍度越高,凝聚力越強,外擴力也就越強。

微博集聚性、交互性、裂變性、圈群性的傳播特征,再加上相對自由而多元的言論、個性化的定製內容、多媒體融合等內容特征,構成了微博特色和“微力”所在。對公共領域和微博兩者基本特征有了基礎了解,下麵,我們就用“公共領域”這一理性溝通語境為研究範式,探討微博對於中國公共領域構建的影響。

一、構建多元話語平台

微博構建多元話語平台主要通過賦權與分權兩種途徑實現。前微博時代,信源掌控、媒介渠道壟斷、反饋機製缺失等原因導致民眾知情權得不到滿足、社會表達渠道不暢。社會事件發生後,民眾往往參與度不足、參與效果十分有限。而信息壁壘的存在,又會進一步深化數字鴻溝、知識鴻溝,導致惡性循環。網絡和微博的出現,對傳統媒體表達渠道的缺失形成了一種補償性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