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社會影響力很大程度上來自圍觀的力量,以至於出現“圍觀改變中國”的命題。“圍觀”的意義,在於“在場”,在於事件能見度的增加。這也是人們將微博稱為“第三隻眼”的原因所在。
1、表態的簡單化、便捷化
圍觀的行為成本極低,在微博中表現為簡單的關注或者轉發,是一種最低限度的表達。在許多公共事件麵前,民眾沉默的原因是多樣的,缺乏表達渠道、不善於表達或者習慣了被支配的社會規則等等。而圍觀是一種門檻最低的表態方式,不需要做出過多的改變、過大的努力就能做到。簡單的圍觀,哪怕是一次鼠標的轉發、一個粉絲量,也能積少成多,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產生質變,成為壓死駱駝的稻草。在“隨手拍解救被拐兒童”、“郭美美事件”等事件中,正是網民的持續關注,產生了巨大的社會能量。圍觀創新了民眾的表達方式,讓表達變得簡單便捷,為民主化的表達邁出了第一步。
2、圍觀意味著相互看見的力量,改變民眾碎片化、分散化的生活現狀
而一旦表達了自我,哪怕是最低限度的圍觀,也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它讓民眾能夠相互看見。圍觀作為一種表達,革命性就在於它將分散在社會各層的人們聚集起來,一方麵讓民眾看到了群體的力量,增加了表達的信心和興趣;另一方麵也對公權力施加了群體的壓力,促使事件的民主化發展。圍觀讓民眾第一次獲得了參與權、低調表達權,是民主的一種潛在表達方式。
結語
微博公共領域的建設,雖然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但仍然任重而道遠。有人看到了微博的平台價值、邊緣賦權特征、圍觀意義所在,因而欣喜;有人則看到的是數字鴻溝、注意力危機、理性共識難以達成、以及各種力量的介入而沮喪;還有人認為微博隻是一種“塑料媒介”,它會隨著社會形態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它不會引起革命性的改變,因而傾向於認為微博是無效的。眾說紛紜,公共領域或許隻是一個理想化的溝通語境,以此來衡量微博,稍顯不公。“公共領域,作為一種提供政治合法性基礎的公共交往和公共輿論,它的建構不是獨立的,一方麵需要有現代的代議民主製配合,另一方麵要有人民主權觀念的預設。”④這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或者平台問題,而是一個社會結構、社會意識問題,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
每一個新生事物都會帶來它所應有的影響,盡管微博發展之快令人讚歎,盡管它似乎與公共領域過從甚密,但它依然隻是剛剛出現。為它找到權利與義務的平衡點,促進自由民主之風,才可能走上公共領域的康莊大道。
【本文是湖北科技學院第五期大學生科研項目《微博構建公共領域困境探析》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019號,課題指導教師:杜正華】
參考文獻
①《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2
②《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2011)》[R].上海: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
③J.Habermas,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1979,Bost-
on:Beacon Press
④許紀霖:《啟蒙如何起死回生》[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均為湖北科技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新媒體與網絡傳播專業09級學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