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作為個人表達平台,給缺少表達渠道的邊緣人群“賦權”,從而大大調動了民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熱情。微博因此成為公眾表達自我的小喇叭,輿論場從公眾的表達缺席轉變為“眾聲喧嘩”,公眾擁有了表達自我和平等對話的權力。同時,微博大大降低了信息通訊、傳播、儲存成本,節約了公共領域的交往成本,從而促進了多元話語表達。
微博信息的實時發布以及交互、裂變式的迅速傳播,大大放大了個人微博的力量,也增加了信息透明度,改變了權威話語壟斷傳播的局麵。在微博世界裏,不再有中心化的絕對權威,話語權被掌握有價值信息的人分化,這就導致了微博世界權力的分散化和結構的扁平化。從上海大火、宜黃拆遷事件到7·23動車事故,在許多重大輿情事件麵,微博成為第一直播現場。事件中心人物,對事件進行“個人現場直播”,對主流話語形成了引導甚至衝擊。微博多元話語平台已經初具模型,公眾參與度、意見表達的均衡性、社會透明度都得到了提高。
二、“理性交往模式”的試驗場
根據哈貝馬斯的理論,“理性交往模式”(ideal speech situation)必須符合文法上的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命題內容上的真理(truth)、人際關係上的正確性(rightness)、說者意向的真誠性 (truthfulness)等四個效度③。根據這一理論,我們不難發現微博提供了一個“理性交往模式”的極佳試驗場。
微博彙聚來自不同社會階層、行業、教育背景、年齡、地區的用戶,集合了大量異質、多元的話語。這樣一個魚龍混雜的場域,要通過理性交往而達成共識,是極為困難的。但協商能力隻能在不斷協商的實踐中獲得。“交往理性”是雙維度,隻有首先提供積極交往的平台,促進交往自由,才有可能促進交往理性化。隻有在“觀點的公開市場”上,真理才能越辯越明。多元的話語平台,全方位的互動功能,為交往雙方的交談和相互理解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為理性交往“可理解性”打下了基礎。微博中,群體公眾就公共事務展開辯論,形成“思想交鋒”,而最終達成共識。這種基於對公共利益關心,而自由辯論產生的多樣化、差異化的共識,最接近“公意”。這種討論而產生公意的過程,就是理性交往不斷發展的過程。
微博是基於用戶關係的社交網絡,為用戶維持自己的“強聯係”、發展自己的“弱聯係”提供了便捷。隨著公共議題的深入討論、互動,個人會在意見交換的過程中,不斷更新、優化自己的關係網絡,從而保持“人際關係上的正確性”。
一個理性的交往平台,需要所有參與者都高度認同的交往法規來規範。平台提供商,新浪公司作為微博管理者,呼籲參與者積極進行著交往規則的製定。新浪微博在公開征求網友意見的基礎上,於2012年5月8日正式發布《新浪微博社區公約(試行)》,並同步發布《社區管理規定(試行)》及《社區委員會製度(試行)》。雖免不了限製言論自由的嫌疑,但另一方麵也讓我們看到了,微博理性交往的不斷完善和自我發展。
三、圍觀實現潛在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