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浪微博社區公約》看微博的發展
傳媒e時代
作者:屈美茹
【摘 要】隨著自媒體時代的蓬勃發展,微博成為了時下最熱門的新興媒體。2012年5月28日,新浪微博推出了《新浪微博社區公約》,其目的主要是建立和諧健康的網絡環境。本文主要從對公約的解讀、公約出台的根源以及對微博未來發展的思考三個方麵進行研究。
【關鍵字】新浪微博 社區公約 未來發展
一、《新浪微博社區公約》出台的背景
2012年5月新浪微博事業部副總經理蘆義公布了新浪微博的最新數據:新浪微博注冊用戶已超過3億,其中有60%活躍移動終端登錄,目前用戶平均每天發布超過1億條微博內容,這些龐大的數字都提醒著我們微博的力量不可小視。①可隨著微博的蓬勃發展,不可避免的負麵影響也逐漸顯露出來。微博管理者為了改善這一局麵,中國最大的微博運營商新浪推出新的微博管理製度。
微博的特征主要表現為:用戶平民化;信息內容“碎片化”;微博信息發布渠道方便快捷。微博傳播範圍廣、影響力大、時效性強,點對麵式的傳播方式使微博擁有著高效傳播信息的能力。而微博的特性在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的同時,也出現信息泛濫,謠言四起的弊端,如何趨利避害是新浪推行公約的主要目的。從2009年新浪微博建立至今,“謠言事件”層出不窮,愈演愈烈。“碘鹽防輻射”、“海鹽受汙染”等謠言,在中國大陸引起了“搶鹽風波”。謠言事件涉及突發事件、政治、經濟、社會民生、名人等各個階層,“金庸先生被逝世”、“馬伊琍文章被離婚”、“山西地震事件”等各種謠言事件在微博中四散,其內容嚴重影響了人們日常生活,破壞了社會的安定和諧,傷害了他人的利益。
二、《新浪微博社區公約》內容解讀
2012年5月28日,為構建和諧、法治、健康的網絡環境,維護新浪微博社區秩序,更好的保障用戶合法權益,新浪微博與用戶共同製定的《新浪微博社區公約(試行)》、《新浪微博社區管理規定(試行)》、《新浪微博社區委員會製度(試行)》開始實施。在此公約中,除了有互聯網中必須履行的部分公約外,新浪微博更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創立出一些適應微博特性的新型條款。
1、“安寧權”體現了人格保護
在《新浪微博社區公約》第二章“用戶行為規範”第十八條中提到“用戶應尊重他人安寧權,不得利用微博騷擾他人。不應以評論、@他人、私信、求關注等方式對他人反複發送重複、近似、訴求相同的信息。”此條款提到的安寧權起到了保護他人利益以及人格權的作用,是此公約中的亮點,也同時為我國互聯網環境的和諧建立起到積極作用。
2、“社區委員會”的建立體現了管理民主
為維護社區秩序,更好的保障用戶合法權益,新浪微博建立了社區委員會,委員會成員通過公開招募產生,管理由站方和社區委員會共同完成。委員會的設立有嚴格的報名審核條件約束以及工作機製,采用“隨機21名成員的72小時投票製”。報名審核身份要求例如:知名媒體的新聞從業者(機構)、善於利用互聯網搜集信息的人士等。專家委員會判定階段主要是就事件建立網頁卷宗,並以微博通知當事人舉證或自辯。對其微博標注,提醒他人此微博涉嫌違規已被舉報。3輪專家委員會未能完成判定,按被舉報方不違規處理。站方根據判定結果,完成對違規內容、帳號的處置和公示,並以微博通知告知。其充分體現了此公約的管理民主,是希望能夠讓微博有秩序化,避免現在出現更多問題,招募的方式也體現了用戶參與性,進一步的擴大了民主。②
3、“禁言令”與“用戶信用積分”
在社區管理規定的違規行為處置中,關於發布危害信息的處置提到一係列關於信息內容的硬性規定,引來爭議的是對敏感信息的處理。“累計發布5條及以上敏感信息的、惡意發布敏感信息的用戶,禁言48小時,刪除相關內容,甚至注銷帳號。”此條款一出,便引來網民的一些討論,關於“敏感信息”這一範疇的定義不清楚,如何甄別此類信息是用戶存在疑問的,還需要社區委員會向用戶解釋清楚。而同樣“用戶信用積分”也被列入其中,這項規定裏將信用積分作為用戶信息一部分,反映用戶短期內信用等級,用戶違規將被扣除信用積分,扣除原因將通過微博通知的方式予以告知。信用積分關係到每個用戶的切身信譽以及利益,意味著要讓用戶自己對其言論負責,有了行為規範要求、違規行為界定、信用積分這樣就在源頭、過程、結果三方麵保證公約能夠落實,真正有效地實施起來。
三、對微博未來發展的思考
1、《新浪微博社區公約》體現自媒體的網絡“自律”趨勢
網絡“自律”已是網絡媒體中不斷被提倡到的,由70多家互聯網從業者在2001年建立的中國互聯網協會,其官方網站中就專門有一欄“行業自律”,這樣的理念在2011年被廣泛提及,並推出了有關抵製非法網絡公關行為、反網絡病毒、反垃圾信息、文明博客等各類的自律公約,這表明網絡自律已被互聯網運營商高度重視,認為是網絡中很重要的媒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