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新浪微博社區公約》看微博的發展(2 / 2)

在互聯網管理中,《新浪微博社區公約》由於設立在新浪微博這個擁有大量用戶的平台推廣,影響力和關注度都被大大提高了,公約內容具體化使用戶不得不提高警覺度,因為已經涉及到自己在微博中的角色地位了。“自律”是網絡中重要的道德素養,公約是在提醒人們要具有社會責任意識,注意自己在網絡環境中的形象,網絡環境可以暢所欲言表達,但並不意味著可以隨意製造謠言不顧後果,一旦傷害到了社會或者他人,在網絡中同樣要受到製度的規範和懲罰。依靠公約建立起的網絡“自律”才是自媒體時代今後的主流趨勢。

2、微博中“把關人”角色的重要性

“把關人”又稱“守門人”。“把關人”概念最早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在研究群體中信息流通渠道時提出的,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隻有符合群體規範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管道。③

信息發布的便捷引起大量信息的冗餘,即時性和個體性增大信息把關的難度,交互性和隨意性加速不良信息的傳播,多樣化的發布渠道導致傳播過程中的控製缺失,越來越多的謠言事件使得微博“把關人”角色的出現變得刻不容緩。但在自媒體環境下微博的“把關人”應該是多重的,受眾本身、微博管理者以及政府都具有“把關人”身份。受眾自身的把關也是在“自律”階段展開。政府的把關主要體現在當發生重大突發性事件、破壞國家安定團結、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的相關微博言論,政府需要利用媒體或政治法律等手段進行處理。

而微博公約的把關人角色主要體現在通過規章製度的控製,在內容上明確的將不實信息、危害信息、用戶糾紛的處理過程以及其違規處置進行了詳細解說。公約內部的處理方式經過社區委員會的聯合商議得出,也使微博內部事件得以自己解決,減少了用戶糾紛、打官司等紛繁的民事糾紛問題,節約了社會資源。至於是否其把關角色能夠真正實現,公約的可行性還是有待考驗的,在《新浪微博社區公約》中要扮演好“把關人”的角色需要的不隻是管理者還有廣大用戶協同努力。

3、微博與社會和諧的聲音

新浪微博擁有著3億用戶,我國現有13億人之多,這意味著有近1/4的人口都在使用微博,微博也是傳遞公民聲音的窗口,在微博成為全國最有影響力的媒體之一的時候它也背負著重大的社會責任。微博的公開性與開放性也決定了其為社會帶來的“雙刃劍”效果。

在傳播過程中,微博帶來的負麵效果不斷發生,謠言的傳播對社會的情緒造成了不良影響,虛假信息的無孔不入汙染了微博的信息環境。一些用戶在未有證據的情況下對政府或名人進行惡意的詆毀,帶領著大批盲從的用戶隨同謾罵攻擊,嚴重破壞了社會和諧和傷害了他人。還有很多用戶是打著養生或者生活貼士的旗號傳播假的生活知識,這都需要網民用理性科學的眼光對待,保護自己。在傳播過程中除了用戶應該嚴於律己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之外,微博公約也是即時抵製謠言的利器。

除此之外,微博也帶來了很多正麵能量,如從微博建立以來一直擔當著輿論監督的角色,除了其作為媒體帶給用戶的全新體驗,微博遍布全國的人脈在對社會的監督過程中每個人都是記者,報道著身邊的新聞。“甬溫動車事件”、“隨手拍解救被拐兒童”、“貧困地區學童免費午餐計劃”等微博報道的事件都體現著微博的“微力量”在影響著社會把公益傳播開來。很多需要幫助的人在微博中貼出自己的困難,丟失兒童、醫療救助等信息都會大範圍被轉載,由於傳播速度快,網民們紛紛轉發貢獻自己力量,大大提高了困難解決的可能性。

《新浪微博公約》的出台是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這開啟了網絡輿論環境規範化的第一步,隻有搭建一個健康的微博網絡環境,才能有效的發揮輿論監督功能,有效的遏製網絡暴力,微博這一新興的輿論陣地才能更加健全,更有益於民聲的表達,更有益於綠色網絡的建設,有益於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①CNNIC,《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R].2012年1月

②朱巍,《〈新浪微博社區公約〉:互聯網自律的一個裏程碑》[N].《光明日報》,2012-5-3

③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62

(作者: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1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