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媒介的發展曆程
回顧2008年,作為中國新興的媒體,網絡媒體在南方雪災、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等重大事件報道和主題宣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見證了中國的這段曆史,同時憑借其與傳統媒體不同的特質,將作為新興媒體的價值得以充分發揮和提升。
在大眾傳播時代,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擁有專業的傳播機構和龐大的受眾群體,成為最重要的輿論力量,構建著整個社會的輿論環境。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是自上而下的,缺少必要的反饋和互動,因而誰控製了大眾傳媒,誰就擁有話語權。進入互聯網時代,社會輿論格局發生巨大變化,互聯網變傳統媒體的單向線性傳播模式為雙向互動傳播模式,造就了一個人人都是傳播者,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全新時代①。
2008年開始啟動的3G技術使輿論空間大大拓展,微博即是這一輿論格局的有力承載體。公眾不再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並且開始參與到新聞的生產過程中。與此同時,微博的自淨功能也開始逐漸實現。何為微博的自淨功能,即微博的辟謠功能。微博傳播似乎正在朝著自律的方向行走。
三、新老媒介的優劣勢對比
1、傳統媒介與網絡媒介
傳統媒體有著先天的不足與局限性,信息容量小,傳播速度慢等時空限製的特點逐漸成為製約其發展的因素。這同時給了新媒體發展的契機。縱使傳統媒體為了應對網絡媒體的衝擊做出了許多應對舉措,如完善運作機製、創新版麵設置等 ,但由於自身固有的局限性 ,使得其無法從根本上抵擋衝擊。②
網絡媒體的很多操作不受時間、地點及用戶的限製。但是正是這些特點造成了網絡媒體自身的安全隱患。虛假消息已經成了網絡傳播最大的詬病。
2、微博傳播的兩麵性
在中國,微博成為手機用戶最方便的表達渠道,成為大家發表意見的公共平台,從而逐漸形成所謂“自媒體”。自此,微博成為僅次於新聞報道的第二輿情源頭。自媒體的傳播基本上形成了與傳統媒體相對的自下而上的傳播流程,平民化與草根性的特點不斷在挑戰著傳統媒體的壟斷化與霸權性。微博用戶對於刺激性的議題不斷加以評論關注或轉發,此時輿情領袖現身熱點事件中,通過編輯微博評論爆料轉發熱帖加關注和其他用戶等形式,煽起更多用戶的興趣。此過程中,利益相關者、當事者、關注者和旁觀者都有可能參與事件的討論,形成微博輿情點。③
意見領袖指的是大眾傳播活動中能通過人際傳播向他人提供信息並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拉紮斯菲爾德提出的“兩級傳播”認為,觀念是從媒介傳向意見領袖,再由這些人傳到人群中不那麼活躍的部分。傳統的“媒介——意見領袖——受眾”這種傳播模式也在網絡傳播中有了新的表現形式。微博中的“關注”功能使用戶能夠即時接收有關自己感興趣的對象所發布的內容。微博用戶在主動選擇關注對象除了現實人際圈中的人,還有便是一些名人、媒體。這種關注機製間接提高了意見領袖的門檻。因此,公眾的議程設置往往被這些意見領袖所左右。隨著微博輿情熱點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被挖掘的程度越來越深,往往會形成以輿情領袖為核心的兩股強勢力量。當兩陣營的意見交鋒後,強者越強,憑借強大的吸引力得到更多粉絲的關注,弱者會在沉默的螺旋機製作用下,使馬太效應越發強化。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