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時代的媒介融合趨勢探討
傳媒e時代
作者:吳晨
【摘 要】網絡媒體的發展對傳統媒介造成了空前的威脅,改變了大眾的傳播方式。中國社會的輿論格局有了顛覆性的變化。本文試圖對微博時代中國社會的輿論格局進行厘清。筆者認為,新老媒體不會是絕對的對立麵,媒介融合既是傳統媒體麵臨挑戰尋找出路的契機,又是新興媒介規避自身缺陷的最佳選擇。同時,自上而下的多級傳播對於當今輿論格局的良性引導是總的趨勢,也應是傳播機構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自媒體 輿論格局 媒介融合 多級傳播
一、微博在溫州動車事故中的救援作用以及對輿論的引導
2011年7月23日晚上7點27分,在北京南站開往福州站的D301次動車上,網友@Smm_苗發布了這樣一條微博“狂風暴雨後的動車這是怎麼了??爬得比蝸牛還慢……可別出啥事兒啊……”七分鍾之後,溫州動車追尾事件發生。事故後四分鍾,第一條事故微博發出:@袁小芫:“D301在溫州出事了,突然緊急停車了,有很強烈的撞擊。全部停電了!!!我在最後一節車廂。保佑沒事!!現在太恐怖了!!”接下來,無數條求救微博通過當事人由出事地點向全國發出,民眾開始自救,例如事故發生後兩個多小時第一條微博呼籲獻血:@交通之聲阿寶V:“93記者裕傑在現場看到,在現場有人員陸續被救出,而且看到的幾個傷員都已沒有生命體征。溫州康寧醫院內已有3人死亡。目前該醫院急需血漿,請各位幫忙!”三小時後市民自發前往獻血。這是溫州動車事故發生之初當事人使用微博這一新興網絡平台進行求救,在這之前我們對於微博的理解更多的是個人娛樂社區。事後不少人感慨,如果沒有微博,這起事故不可能如此迅速的被全國上下知曉。上海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主持人李蘇寧評論道:“這就是第一時間傳出動車事故的微博!比新聞報道早兩小時!感謝微博,感謝網絡,新聞報道已經到了一個全新的偉大時代!”
7月24日晚上10點45分左右,關於事故的第一場新聞發布會在溫州水心飯店的多功能廳召開,距離“7·23”動車追尾事故過去了26個小時。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的不當言語與行為引起了現場多家媒體記者的集體不滿,當然這些細節由記者通過微博向外發出,引起全國網友的一致譴責。而王對於小伊伊的解救自稱奇跡的發言更引發了公眾極大反彈。例如@張恩超的微博:動車追尾發布會央視直播#記者:“在你們宣布沒生命體征、開始拆解車廂時,為什麼又發現一個活著的女孩?”鐵道部發言人:“這隻是一個奇跡。”記者:“那你們做的決策是不是錯了?為什麼說沒人活著又發現呢?”發言人:“我隻能說,它就是發生了。”記者:“我想打他。”@瀟湘晨報:“(王勇平:反正我是信了)溫州動車事故首場新聞發布會。記者問:為什麼事故還在調查,就撤了上海鐵路局領導的職務?王勇平:領導負有領導責任。記者問:為什麼車體被掩埋?王勇平:因為現場情況複雜,這是沒辦法。為了便於搶險,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事實無法掩埋…… ”,與此類似的微博成就了王勇平在職期間經典語錄之一。王勇平一度成為鋪天蓋地的公眾輿論的剿殺對象。
有網友稱“微博和手機,讓人人都可以當記者了。”還有總結得更為全麵的網友稱:“D301溫州出事創造了中國新聞史的奇跡:(1)微博首次成為最重要的大眾媒體,全民參與,新聞、評論、救援行動一體化,實現了互動式媒體新時代。(2)這是第一個由普通人發出的第一個全國性重大新聞現場報道,請新聞係學生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