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時代的公共新聞實踐
傳媒e時代
作者:潘陳青 付曉靜
【摘 要】公共新聞主張新聞報道與媒介活動相結合,重視公民參與和公共協商。“免費午餐”計劃作為由記者發動公眾力量,引領國家行動的一次創舉,是媒體利用微博等新媒介實踐公共新聞的有效嚐試。本文將以此活動為例,實證探究“微時代”背景下,媒體公共新聞實踐的新表征,並提出相關的危機預警建議。
【關鍵字】微時代 公共新聞 免費午餐 微博
“公共新聞”作為一項較新的新聞實踐,興起於美國20世紀80年代後期的新聞改革運動。①公共新聞主張新聞報道與媒介活動相結合,強調媒體記者不僅僅是報道新聞,還應以組織者的角色參與公共事務,致力於提高社會公眾在獲得信息基礎上的行動能力,最終共同解決公共問題;其理論淵源可回溯至19世紀90年代美國的政治哲學理念——協商民主。②
近年來,隨著新媒介的不斷衍生和演化,業界的關注焦點相繼轉移至博客、聚友網、Twitter等新媒體的信息傳播和新聞生產上。再加上,舊有的公共新聞實踐模式在現實社會情境中有諸多困境難以克服,公共新聞實踐一時間呈現出被“唱衰”的局麵。誠如麥克盧漢所言,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與運用,都宣告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如今的信息社會儼然已進入了一個以微博為代表媒介,強調分享個體“微觀世界”,追逐短小精悍文化的新時代,也即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微時代”。那麼,“微時代”背景下,一直以來依托於傳統媒體的公共新聞事業,其發展頹勢果真會持續下去,直至消亡嗎?
美國學者坦尼·哈斯對公共新聞的未來做了闡釋,他認為新型的由公眾自主發布的公民新聞,其實質是深化了公共新聞的民主理想,而不是取代它。③正如“補救性媒介”理論所揭示的,後繼的媒介必然是對先前的媒介的補足和補救。④微博等新媒介所創造的“微時代”並非不利於公共新聞的發展,如果媒體記者能因勢利導,信任和調動公眾民主決議的能力和意願,“微時代”中的各種媒介變革因素同樣可以成為推進公共新聞事業的積極因素。
2011年初由媒體記者發起,帶動社會公眾參與,並最終影響政府決策的“免費午餐”公益行動,可以說是中國媒體實踐公共新聞的一次有益的探索。綜觀“免費午餐”計劃的發展進程,此次新聞實踐活動充分體現了“微時代”這一社會背景,並呈現出公共新聞報道新的表現形式和傳播特征。
一、公民意識的覺醒,推動媒體轉變角色
在民主政治理念不斷深入人心的當代社會,亟需暢通民意的渠道;數字化的網絡傳播,尤其是博客、微博等新媒介的出現,很大程度地強化了公眾“圍觀”社會,參與公共事務的公民意識,公民開始借助網絡、主流媒體等多種途徑問責政府、傳達訴求、參政議政。
依托媒介技術得以彰顯的公民意識,同時也反作用於媒介本身,促使媒介改變其性能;最明顯的體現在如何看待社會公眾和媒體自身角色定位方麵:公眾不再被視為是普通的看客或簡單的信息消費者,而是可以被組織起來參與政治民主建設的負責任的公民。就新聞傳播而言,“公共新聞”不同於完全由公眾自主發布信息的“公民新聞”;媒體記者在新聞生產中仍占主導地位,公眾作為“合作者”加入。
在開始“免費午餐”計劃的初期,鄧飛等媒體記者就意識到了新媒介所蘊藏的巨大公眾能量;在微博、博客、網絡社區上發起號召,廣泛宣傳,調集人力、物力和財力。與此同時,各地區媒體記者還組織誌願者、公民代表,多次到新聞報道的第一線——偏遠山區進行實地走訪,並在微博上更新詳細、具體的“動員性信息”,從而引發社會公眾持續關注和參與,凝聚人們的善心和善行。
在“免費午餐”推廣過程中,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實現了有效聯結和互動:一方麵,傳統的主流媒體穩步推進報道,為公眾提供權威、詳實的信息,為網絡平台上的推廣活動召集更多的人氣;另一方麵,“免費午餐”官方微博,鄧飛及其他媒體人、演藝明星的微博則從更細微更感性的層麵與公眾進行溝通交流,鼓勵社會公眾募捐,為傳統媒體提供相關報道素材。
二、媒介平台的延伸,激活社會公共領域
1964年哈貝馬斯明確其“公共領域”概念,將其定義為“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領域,某種接近於公眾輿論的東西能夠在其中形成。向所有公民開放這一點得以保障。”⑤博客、微博等新媒介的出現,不僅為公眾提供了充分地表達平台、加強了公民個體之間的交往,同時也激活了公民、主流媒體和政府機構間的多元互動。
公共新聞形成的關鍵是通過媒體的資源調度和公民的大規模協作組建一個基於不同聯結程度的“公共領域”。在“免費午餐”計劃推廣過程中,鄧飛的微博,“免費午餐”的官網、官方微博,淘寶商城公益店,共同交織成一個線上的“公共領域”;而在線下,媒體、誌願者和社會公眾的調研行動、團隊服務,地方政府、慈善總會,受助學校、學生等則是更具體的“公共領域”;二者共同構成一個以“免費午餐”計劃為主題的“公共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