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午餐”計劃能長期、有效運轉,還源於其符合社會公共交往的規律;細化說來,即“微公益”理念的支撐。“微公益”強調積少成多,把愛心付諸實踐;鼓勵公眾借助微博、電子支付等創新平台吸引更多的人關注身邊的公益。根據社會交換理論的邏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互動是一種理性的、會計算得失的資源交換;在“免費午餐”計劃中,其“互惠”的交換法則得以充分體現。“3元微公益”倡導,再加上微博平台的水到渠成,公眾參與“免費午餐”的時間、金錢支出是“小而輕”的,而獲得的回饋卻是個體社會情懷的抒發和身份認同的習得,因而能促進“免費午餐”的“公共領域”蓬勃發展。
三、媒介技術的變革,助推公共事務公開
媒介技術的變革,影響著人類文化的發展和社會變遷的進程。“微時代”下的公共新聞實踐,除了原有的傳統媒體版麵供以信息發布外,還擁有號稱“比特海”的網絡平台,公共信息的發布在數量上得到保證。傳統媒體的版麵資源畢竟有限,不可能長時間就同一事件進行反複報道;而微博平台的無限延展性則使媒體和公眾長期報道、追蹤“免費午餐”的進展情況成為可能;微博操作的簡單、便捷性,使得公眾的每一次轉發、評論也即是對微博信息的監督與把關,從而能有效實現公共事務的公開、透明。
“免費午餐”計劃組委會主張開通第三方信息披露專題頁麵,公布詳盡的財務數據,同時還要求受捐學校通過微博上傳每日的菜單、花銷,以供社會各界監督。2012年4月,“免費午餐”計劃進展一周年之際,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免費午餐”基金發布其2011年財務年報,並就網友的疑問進行了及時地答複。此外,還通過成立監督委員會等多種製度以維護和提升自身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四、媒介權力的拓展,縮小官民互動鴻溝
到了“微時代”,信息傳播呈現出新的格局,以往充當“沉默螺旋”的公眾,伴隨著媒介權力的拓展,逐漸滲透到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與媒體、社會組織進行新聞的協作生產,進而引發政府對專門性問題的關注。公共新聞以協商民意為手段、解決問題為目的;因此,需要充足的媒介權力以形成一個可供公眾表達和交流的“公共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媒體提供盡可能寬廣的解釋框架,以便使公眾知曉各種選擇方案;各種論點和意見通過理性的討論展開交鋒;而經過討論形成一致意見後的公眾輿論應對公共權力施加影響,也即是實現媒體與公眾共設議題,進而影響政府的議程設置。⑥
“免費午餐”計劃這一公共新聞實踐之所以能引導民間與政府進行良性互動,除了“免費午餐”項目本身具有可行性外,還歸因於新聞媒體和公眾對媒介權力的妥善運用;如積極利用名人博客、微博等社會性媒體來發起號召、動員公眾等。
傳播學者帕克將傳播上升到構建社會的高度,認為大眾媒介作為社會係統中的一部分,它必須履行一係列的功能從而為社會的正常運轉作出貢獻。在階層和地區間差距日益擴大的社會鴻溝麵前,媒體記者本著踐行社會責任的理念,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利用富有時代特色的媒介手段為貧困兒童謀福利的這項公共新聞實踐,可以被看作是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新聞報道與公共話語、媒體參與與公眾實踐之間的多點互動,實現了社會資源的有效調節,普惠了廣大的公眾群體。
但與此同時,“微時代”背景下,危機也日漸常態化;新媒介匿名性質和核裂變式傳播威力,常常會使未經及時處置的局部性的公共問題升級為全局性的危機。因此,為了確保公共新聞的實踐與“服務公眾”的本質理念相符,媒體記者還需要強化危機意識,對各類可能出現的危機做好預案處理;若防範失利、危機爆發,媒體記者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進行公共風險的全程管理;個別情況下,可適當考慮救助於政府力量和專家智謀。
參考文獻
①弗蘭德,塞西莉亞,唐納德·查林傑等 著,展江,霍黎敏 譯:《美國當代媒體編輯操作教程》[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8:233
②③坦尼·哈斯 著,曹進 譯:《公共新聞研究:理論、實踐與批評》[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4)
④保羅·萊文森著:《新新媒介》[M].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出版,2011(3)
⑤展江,《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與傳媒》[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3);第21卷
⑥哈貝馬斯 著,曹衛東 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北京:學林出版社,1990
(作者:潘陳青,武漢體育學院新聞傳播與外語學院研究生;付曉靜,武漢體育學院新聞傳播與外語學院副教授)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