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博時代傳統媒體如何報道公共事件(1 / 3)

微博時代傳統媒體如何報道公共事件

傳媒e時代

作者:王弘劼

【摘 要】微博作為重要的社交網絡,是網民第一大信息通道和發聲途徑,現已成為社會輿論的主要策源地。這使得微博的影響力逐漸擴散到傳統媒體對公共事件的報道之中,影響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和表達方式,及其對社會的輿論引導。在微博的強大影響下,在公共事件報道方麵,傳統媒體從業者麵臨著新形勢下的新要求。本文結合2011年熱點公共事件“郭美美事件”的紙媒報道進行分析,闡述微博視野下傳統媒體公共事件報道的新特點與新要求。

【關鍵詞】微博 傳統媒體 公共事件報道

一、傳統媒體公共事件報道的定義

公共事件報道是指媒體針對社會公共事件進行的報道。而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的,可能會導致或者已經造成了影響公共利益的社會危害,需要采取相關的應急處置措施,包括危機公關、危機應對與處理、危機善後,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公共社會安全事件和公共輿論事件。

本文結合“郭美美事件”,分析微博視野下傳統媒體針對公共輿論事件進行報道的特點。

二、微博視野下公共事件報道新特點

1、微博逐漸影響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包括微博在內的社交網絡業已成為傳統媒體記者報道公共事件的重要信源之一。然而,由於來自社交網絡的信源具有不確定性、碎片化和易生成謠言等特點,傳統媒體對采用網絡信源持保守態度。在很長時間內,傳統媒體與社交網絡議題的交叉都不是非常顯著。2010年,美國《哥倫比亞新聞評論》雜誌網站發布了一則調查,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稱,與大眾所預想的不同,社交網絡與傳統報刊在關注點上其實並沒有太多交叉。

然而在國內,微博平台與公共事件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微博是網友議論公共事件,形成大眾輿論的主要陣地。縱觀國內近幾年發生的公共事件,不管是當事人還是網民,都可以通過微博第一時間記錄事件,表達觀點。而在公共事件報道中,從公眾意見角度出發是必不可少的,這促使記者越來越重視微博平台。微博信源直接影響傳統媒體議程設置,最突出的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事件便是始於2011年6月的“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該事件中,傳統媒體對微博信源的采用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可以說,這一次,微博左右了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

值得注意的是,“郭美美事件”與之前的公共事件如“錢雲會案”、“溫州動車事故”等不同,完全來自微博平台。它始於一個網友的呼籲,而後期媒體的進一步跟進大部分線索都來自微博用戶的調查,報道內容中對微博的整理與展示增多。

2、報道時間延長,從以往對網絡熱點話題“蜻蜓點水”式的報道轉化為持續追蹤報道

在2011年7月4日,也就是“郭美美事件”發生半個月時,有媒體報道,該事件持續發酵讓很多傳媒人士感到意外,因為網事新聞持續熱度,一般兩三天,持續半月有餘確屬罕見①。然而,實際上紙媒對“郭美美事件”的報道一直持續到當年末,報道時間有大半年之久。

媒體對“郭美美事件”的報道大體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報道以《新快報》的《“郭美美Baby”炫富惹眾怒紅十字會澄清與己無關》(2011/6/23)和《時代周報》的《郭美美和她的炫富羅生門》(2011/7/7)為代表,這些報道主要試圖確定郭美美的身份,但最終結果卻仍是謎團重重。第二階段報道則以《新京報》的《紅十字會談“信任危機”:公眾仇富仇貪,我們很冤屈》(2011/6/30)和《知情人曝光郭美美男友 曾任中紅博愛董事》(2011/7/4)為代表,這類報道主要是就網友對紅十字會的質疑進行調查和解釋。第三階段則以《廣州日報》的長篇深度報道《我國官方慈善公信力下降 各地紅會均稱捐款銳減》(2011/8/12)和《北京晨報》的《郭美美事件加劇北京血荒 獻血人數大降10%》(2011/8/19)為代表,報道“郭美美事件”的後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