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博時代傳統媒體如何報道公共事件(2 / 3)

在這半年時間裏,“郭美美事件”始終是全國大小傳統媒體關注的焦點,《人民日報》、央視和新華社等媒體均參與到報道中來。

3、報道深度擴大,傳統媒體積極拓展新功能進行深度報道

根據“媒介發展和衰弱周期”理論,當現有媒體的功能被新技術取代時,傳統媒體就要尋找新的功能,這被稱為功能性取代(Functional Displacement)②。這種功能性取代在微博與傳統媒體的互動中同樣顯現出來。

在“郭美美事件”這樣一個完全始於微博,並且微博在信息發布和傳遞以及意見表達上占絕對優勢的事件麵前,傳統媒體認識到了應該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進行功能轉變。因此,紙媒找到了自己的新功能,那就是在大量關於“郭美美事件”的報道中,幫助讀者整合分析碎片化的海量信息,並且從中提煉主題,從郭美美本身到紅十字會,再到中國慈善業,層層推進。

近幾年傳統媒體對眾多的微博公共事件很少進行深入報道,而長達半年的“郭美美事件”報道則是裏程碑式的進步。比如,在鳳凰網的調查中,占最高比例(46%)的網友認為紅十字會陷入信任危機的深層原因是紅十字會內部長期不透明,不公開,組織神秘。《廣州日報》針對網友的這一質疑采訪紅十字會,進行了長達4000字的深度報道《我國官方慈善公信力下降 各地紅會均稱捐款銳減》,從捐贈平台運行問題、行業自律、披露信息、機構改革等角度分析了紅十字會內部現存的問題和改革的方向。

4、傳統媒體對輿論的控製力減弱

微博的興起進一步推動了社會輿論的“去中心化”,使普通群眾有了更多機會在公共平台上發聲。大眾傳播突破了以往發聲器單一,單向度,缺少反饋機製的形式,開始進入多元傳播階段。

在“郭美美事件”報道中,傳統媒體對輿論控製減弱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麵。首先,紅十字會通過傳統媒體澄清與郭美美的關係,但網友並不買賬,負麵輿論和質疑進一步擴大,反而牽扯進更多的組織。2011年6月28日,紅十字會召開了新聞發布會,邀請了央視、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中央媒體參加。但發布會並沒有改變網友對“郭美美事件”的態度。其次,在眾多報道中,對微博意見的整理以及根據微博線索深入的調查報道占主要部分,傳統媒體自己挖掘的新聞點以及獨立思考比較少。最後,由於種種原因,傳統媒體並沒有能夠完全查清楚“郭美美事件”的真相,事件最後由於時間的推移不了了之。在現代社會,媒介在公共事件中僅扮演傳聲器的角色是不夠的,公眾需要知道真相。媒介如果不能真正滿足受眾的要求,最終將會失去其權威性和輿論引導力。

三、微博視野下傳統媒體公共事件報道新要求

1、積極核實微博信源

和其他新聞信源一樣,微博信源也需要媒體工作者進行細致核查,甚至核查微博信源需要更認真的態度。一項針對上海《青年報》的調查顯示,該報社78.95%的記者表示會主動核實微博信源,而作為上一級把關人的編輯,隻有56.33%表示會核實信息③。其實,核實微博信源應該是每一位記者和編輯都應該全力以赴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