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在軌道交通上閱讀的報紙,首先要考慮受眾閱讀時的舒適度,因為在密閉空間呆久了可能會使人產生不適感。現在重慶的軌道交通全程在30分鍾左右,受眾閱讀時間一般也就10多分鍾,很難去細讀特別艱深、嚴肅的話題,這就要求文字不要大版麵呈現,多分小節、自然段,200字左右就會給出一個富含關鍵詞的小標題,使受眾不至於精力分散和視覺疲勞。這份軌道報就很注意空間結構,各信息報道間、文章的小節劃分處都有“留白”,讓受眾真切享受輕鬆感。
3、閱讀人群:軌道一族
每一份報刊的發行都會對受眾進行定位,明確定位能幫助報紙獲得長期固定的受眾人群。英國服務經濟學專家佩恩曾對“定位”下了這樣一個定義,即定位是關於識別、開發和溝通那些可以使機構的產品和服務在目標顧客心中感受到的比競爭對手更好和更有特色的差異性優勢”。
《都市熱報》考慮到重慶現行的軌道交通覆蓋麵,基本集中在主城人流較集中的地區,乘客也多是中上收入的工薪階層。因此,《都市熱報》將受眾定位在都市年輕白領,他們正處於事業的上升期,收入豐厚且消費態度積極,熱愛生活,樂於接受新鮮事物,購買欲望強烈,是廣告商們最想吸引的人群。另據央視調查顯示,重慶輕軌族的平均年齡為30歲,大專以上文化達到68%,以公司白領為主,年輕時尚、有獨到見解,消費能力強。讀者群體定位比較明確,而且相對可控,與報紙的采編人員都屬同齡人,對受眾的思維方式、興趣愛好、行為習慣、價值取向、信息關注等方麵都有相似之處。處於這一年齡階段、社會背景及購買能力的人,最受廣告商青睞,他們的信息傳播力強、人脈圈廣,善於發現新鮮事物,願意接觸新鮮事物。這也迎合了當下“分眾傳播”的趨勢,對受眾針對性細分能使傳播效果在一定人群中發揮到最佳。
軌道報大多信息內容都屬淺閱讀,順應快捷時代的傳播方式、傳播內容,更適合於平時沒有讀報習慣和偶爾讀報的人群,讓他們加入讀報行列,養成讀報習慣,這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更廣泛需求、更多元價值觀的受眾群。為“迎合”這類人群的,《都市熱報》的發放地點定在軌道交通站內,不受外界任何影響,每天早上放在上班族必經的通道旁,讓他們能在地鐵、輕軌上了解他們所感興趣的話題,看到報上有身邊人,更甚就是自己,那種發自內心的共鳴感是傳統報紙很難企及的。軌道報以兼具傳統都市報紙和新媒體的最優特質,集合“免費+渠道+內容”於一體,幫助上班族融入每天的新鮮生活。
二、運營投放:運用“受眾商品理論”進行“一次售賣”
1951年,斯麥茲就提出“受眾商品理論”,指出商營大眾傳播媒介的主要產品是受眾的注意力。而傳統報紙的運營模式都首先是將報紙版麵賣給廣告商家,獲得廣告收入。再將印刷好的報紙發行到市麵上,用內容吸引受眾注意力,從受眾那再獲得一部分發行收入。這兩次收入的總和就是一份報紙的最終收益。發行量越大,廣告商投放廣告越多,給予報紙的版麵費越高,廣告收入就隨之增加。發行越多,說明讀者需求越多,關注更多,發行收入越多。但當下由於電子媒體的強烈衝擊,事實上往往隻有靠廣告商支付辦報開支,發行收入常常入不敷出。直投報紙就看到了這一現狀,順應時局,摒棄向受眾收取費用,將報紙放置在軌道交通站點方便獲取的報架上免費供應,以受眾注意力作為非傳統意義的商品賣給廣告商家。對於報紙自身來說,這樣既準確定位了受眾群,又節約的發行成本;對於受眾來說,免費了解價值資訊,帶著愉快心情開始一天的工作;對於廣告商來說,吸引最多的眼球,吸引最有購買力的人群,就是他們最大的心願。如此三全其美,各方共贏的模式,何樂而不為呢。